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部分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招生与培养工作现状调查研究
【6h】

中国部分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招生与培养工作现状调查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的体育道路走上了“举国体制”的新经营模式。1987年4月的时候原国家教委发出通知,在中国部分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当时中国有53所高校相继试办了高水平运动队,这些思路和实践打破了原来单一的训练体制,使得训练的主体多元化。
  高校尝试办高水平运动队,是中国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培养体育高素质人才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截至目前,中国教育部备档开办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高校由最初的五十多所到目前的(2011)268所,历经25年,在这25年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招生政策越来越完善,项目设置越来越合理,但也存在着些许问题。本文将从招生政策、运动员的培养、就业等方面了解的基础上进行调查和探讨,发现其存在的经验和不足,分析其原因,为中国部分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提供理论依据,为高校竞技体育的决策层、办高水平运动队的普通高校管理层科学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通过对参考文献的整理和调研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中国部分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目的最终定位是为了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和国内、国际重大比赛的参赛任务,为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奥运争光计划作贡献的。
  2.当下的招生政策,保送生条件比以前有所提高办队规模进一步得到扩充、报考年龄比以前有所放宽、报考运动级别有所下降,重新开设预科班,运动水平拓宽了基础层,发展了中间层,突出了高峰层。
  3.中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来源构成主要是运动员、退役运动员、俱乐部的二、三线运动员以及业余体校和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普通高中生等组成,运动员入学年龄大部分是在16-20岁。有些运动员入学后的一段时间,运动成绩不但没有提高反而会有所下降。
  4.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文化科所选的专业主要以文科为主,学习方式以学生意向和学校调剂相结合的办法,运动员对文化课学习信心不足,上课时瞌睡,迟到现象较严重,大部分运动员作业需要同学帮助完成。运动员课余学习文化课热情还算比较高,对文化考核也非常重视,应对态度积极。
  5.大多数运动员都是在下午训练,训练时间大约在2小时左右;运动员参加的比赛不多,而且级别也不高。
  6.运动员的理想职业是与他们所学专业相关的职业,其次是运动员所学的文化相关的职业,对就业的前景比较担忧,担忧的主要原因是文化知识不扎实。
  7.建议
  7.1.招生政策要根据项目特点有所差异,不搞一刀切。
  7.2.加强运动训练管理,进行科学化的运动训练,合理解决学习与训练的矛盾,发挥激励机制功能,调动运动员的积极性。
  7.3.高校理应更加关注一些高水平运动员的文化学习;而运动员自身需要改变传统观念,多学习文化知识,提高各项综合素质,增强高水平运动员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7.4.教育部门内部要适当增加比赛次数,多和体育部门进行比赛交流。
  7.5.大力加快体教结合的步伐,按照“大中小”一条龙的培养模式开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