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1980年代以来中国男性作家笔下的“恋母情结”研究
【6h】

1980年代以来中国男性作家笔下的“恋母情结”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恋母情结”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研究中是经久不衰的课题。它主要是一种心理倾向,西方文学中的经典人物大部分都暗含此种情结。这一理论对西方文学的影响是引人瞩目的。此情结在西方文学中曾掀起一阵浪潮,风靡一时。在20世纪的西方文学中,作家在作品中对“恋母情结”的阐释可谓是淋漓尽致。与西方文学相比,中国文学中的人物虽没有西方文学人物那样典型,但在中国文学史中“恋母情结”也是俯拾皆是,并不逊色。
  “五四”前后,精神分析学引入到中国,并引起了国人的广泛重视。鉴于中国的社会形势以及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思想的焦灼、崇拜、急于追寻的心理需求,中国文坛上第一次出现了弗洛伊德热。中国的学术界,从文学创作到文学批评都能找到精神分析主义的影子,可以说整个中国文学史中都渗透着精神分析。精神分析主义在西方文学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之后渐渐传入中国并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恋母情结”在中国文坛上也备受关注。到了1930年代,由于中国的现实形势,弗洛伊德的热度逐渐在中国退却。到1970年代,由于文化大革命的社会文化背景,弗洛伊德主义不只被冷落,甚至成为文化禁区。受此影响,作家在文学创作中也是很谨慎的。“恋母情结”也渐渐被淡出文学创作与批评。直到1970年代末80年代初,文化蒙昧时期的结束,使得弗洛伊德主义又重新在中国文化界站住脚。精神分析主义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1980年代作家的创作,特别是1980年代以来的男性作家,这些作家在创作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大部分都自觉与非自觉地体现了“恋母”这种心理倾向。
  本文的引言部分首先介绍了“恋母情结”在精神分析理论中的定义,然后简单阐述一下“恋母情结”与文学的关系。正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通过对中外文学中的典型作家作品“恋母情结”的梳理,对中外“恋母情结”进行对比,以此得出中外文学“恋母”背后的巨大差异。第二章对中国1980年代以来男性作家作品中“恋母”的呈现形式进行分析。第三章结合中国文化传统、文化大革命的时代背景以及具体作家的成长经历对1980年代以来男性作家“恋母情结”现象的原因进行透析。第四章,结合弗洛伊德主义中的精神分析理论和中国文学作品进一步挖掘“恋母情结”背后的精神内涵与隐含的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