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网络交往对马克思交往理论的丰富与拓展
【6h】

网络交往对马克思交往理论的丰富与拓展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绪论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的基本框架

1.1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1.1 形成阶段

1.1.2 确立阶段

1.1.3 完善发展阶段

1.2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科学内涵

1.2.1 交往范畴的界定

1.2.2 马克思关于交往的划分

1.2.3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特点

1.3 以哈贝马斯为代表的近现代交往理论新发展

第二章 网络交往的总体性描述

2.1 互联网的发展历程与网络交往的中兴

2.1.1 互联网络技术的发展

2.1.2 网络交往的兴起

2.2 网络交往的发展特征

2.2.1 建立在“隐性实体”基础上的实践活动

2.2.2 媒介在交往中的作用更加显著

2.2.3 交往主体的“去时空化”和“去中心化”

第三章 交往理论社会存在的外部形态拓展

3.1 网络交往对经济领域的影响

3.1.1 信息资源作为生产力创造着经济价值

3.1.2 信息要素对生产关系的改善

3.1.3 网络交往对消费观念的改变

3.2 网络交往对政治领域的影响

3.2.1 公民政治参与度的提升

3.2.2 群体聚集模式的改变

3.2.3 国际政治的新境界

3.3 网络交往对文化领域的影响

3.3.1 自媒体下的大众文化爆发

3.3.2 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共放异彩

3.3.3 网络文化交往下的道德与价值观

第四章 交往理论人文发展意义的内核拓展

4.1 网络交往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4.1.1 交往是人性的基本需求和自我实现

4.1.2 交往形式的扬弃与人的自我回归

4.1.3 普遍交往下的个性解放与全面发展

4.2 网络交往下的人的异化

4.2.1 科技的进步与人文价值的冲突

4.2.2 对物的依赖的新形式与新内容

4.2.3 关于网络交往异化的消除

4.3 网络交往下的社会进步

4.3.1 从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到社会制度的变革

4.3.2 从民族历史的发展到世界历史的转变

4.3.3 交往促进共产主义实现进程的加快

参考文献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马克思交往理论经历了形成阶段、确立阶段、完善发展阶段后形成了一套依附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本内容的完善的交往理论体系,其理论从劳动分工和异化为起点,深刻揭示了渗透于生产关系下的资本主义交往私有制的残酷与畸形,号召无产阶级拿起武器联合起来,取得革命胜利。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具有深刻的实践性与社会进步意义,但由于时代的限制,它的研究范围依然局限于机器轰鸣的工厂。到了20世纪末,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的交往也随之进入了数字化时代,网络媒介的搭建和各类网络社交平台的建立,改变着交往主体的传统行为模式和心理思维模式,也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交往理论提出了时代要求。
  从交往形态上来看,尽管网络具有虚拟性,但网络交往本身依旧是一种物质实践活动,并且这一活动更注重媒介的作用,在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下进一步突破了时空限制,促进了主体间交往的深入。
  网络交往对马克思传统交往理论的拓展集中体现在社会外部形态和发展意义内核两大核心部分:首先,它改变了马克思语境下的社会存在形式,经济领域方面为生产力、生产关系以及消费观上增添了新的要素和形式;在政治领域,网络交往改变了群体聚集模式,提升了政治主体的参与度,进一步打破了地缘政治格局。在文化领域,随着自媒体的发展,大众文化和少数民众为主体的亚文化现象集中爆发,由此形成多元的价值观与文化形态,同时也引发了种种社会问题。
  网络交往引发的人与社会发展的新境界完成了对传统理论的内核补充,网络交往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意义表现在通过个体自我实现完成了人的自身回归和个性的解放,尽管科技担忧以及媒介依赖所造成的深度异化还在现阶段起着作用,但信息交往本身的积极意义不容否认。除了个体外,信息交往对于社会的进步意义在于世界交往对私有制的批判和共产主义进程的加快,通过无产阶级革命信息交往与马克思传统交往理论最终相融合,也完成了对传统理论的进一步补充。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