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高一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实践研究
【6h】

高一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实践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课题的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问题意识的概念界定

2.1.1 问题

2.1.2 意识

2.1.3 问题意识

2.2 问题意识的理论基础

2.2.1 心理学理论

2.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3 后现代主义知识观

2.2.4 高中生的思维发展特点

第三章 高一化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3.1 问题意识的现状调查

3.1.1 调查对象和调查方法

3.1.2 调查结果

3.1.3 调查结果分析

3.2 学生问题意识薄弱的原因分析

3.2.1 学生问题意识薄弱的表现

3.2.2 学生问题意识薄弱的形成原因分析

第四章 高一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策略

4.1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

4.1.1 创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4.1.2 改变教学方式

4.2 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问题意识

4.2.1 利用化学小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4.2.2 从化学史入手,创设问题情境

4.2.3 从日常生活经验入手,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4.2.4 从化学实验入手,创设问题情境

4.2.5 在解题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4.3 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让质疑成为学生的习惯

第五章 问题意识培养策略的研究与实施

5.1 研究对象的选择

5.2 研究方法

5.3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策略实施案例

5.3.1 教学案例1

5.3.2 教学案例2

5.3.3 教学案例3

5.4 研究结果及分析

5.4.1 实验班与对照班提问次数比较

5.4.2 从学生的学习成绩分析

5.5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思考

第六章 结论与反思

6.1 结论

6.2 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新课标明确提出高中的课堂教学要把关注学生的未来人生发展放在首要位置,要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研究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广大教师应该给予充分的思考和重视。问题和思维相辅相成,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也反映了个体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学生如果具有问题意识,那么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主动思考、主动探究、主动解决问题;恰恰相反若学生没有问题意识,那么在学习过程就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这对学生的未来人生发展是不利的。可见,研究问题意识有着深刻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目前,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方面,教育研究者已经提出了一些有参考价值的培养策略。比如构造良好的问题氛围、加强师生交流、设置问题情境等。但是这些策略往往理论性较强,对于模块教学具有局限性。因此,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高一化学课程并结合高一学生实际,对其进行问题意识的培养。课题研究的目的就是在高一化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对教学策略的研究和案例设计,培养学生良好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未来人生发展,同时为一线教师提供参照和借鉴。
  通过查找文献和有关资料,制定方案,首先通过对高一学生的问题意识现状进行调查,其次通过与学生和教师访谈,找出学生问题意识薄弱的表现,分析出影响高一学生问题意识薄弱的原因。针对高一学生问题意识薄弱原因,和自己的实际教学实践提出了适合培养高一学生问题意识的几条教学策略,第一,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第二,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第三,固化学生问题意识,让质疑成为学生的习惯。然后以这些教学策略为指导,抽取按中招考试成绩分班的平行班级一(1)班为实验班和一(2)班为对照班,以三个教学案例设计为代表,对两个班级进行了八个月的教学实践研究。最后通过对学生课堂提问次数统计,辅导课问问题次数统计,及对期末考试成绩采用Z值检验法比较显著性水平等来综合分析和评价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实践教学效果。
  实践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班提出问题的次数明显多余对照班,人均问题次数也明显高于对照班,提出问题的质量也优于对照班;两个班的期末成绩出现非常显著的差异:试验班化学成绩比对照班高出7.91分; Z=3.88>Zα=1.96(α=0.05),差异性显著。以上教学实践结果说明针对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出的几条教学策略是行之有效的。因此,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设计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学会质疑,继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是,由于学生自身基础知识差异、性格差异以及在各个阶段认知特点差异,问题意识的的培养效果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