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研究——以社会质量理论为视角
【6h】

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研究——以社会质量理论为视角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

1.3.1 社会质量研究

1.3.2 农业转移人口研究

1.3.3 城乡关系研究

1.3.4 城镇化研究

1.3.5 社会质量理论和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关系

1.4 论文研究方法

1.5 论文研究思路

1.6 论文创新之处

第二章 社会质量与农业转移人口城镇化学理界说

2.1 社会质量

2.1.1 社会质量概念

2.1.2 社会质量三组因素

2.1.3 社会质量测量点

2.2 农业转移人口城镇化

2.2.1 异地城镇化概念

2.2.2 就近城镇化概念

2.3 社会质量理论—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研究新范式

2.3.1 社会质量理论用于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研究合理性分析

2.3.2 社会质量理论用于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研究必要性分析

第三章 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基于社会质量追求的一种城镇化模式

3.1 农业转移人口异地城镇化社会质量考量

3.1.1 农业转移人口异地城镇化社会融入现状—半城镇化

3.1.2 半城镇化产生原因

3.1.3 农业转移人口异地城镇化社会质量四维分析

3.2 就近城镇化:走出异地城镇化社会质量困境的模式选择

3.2.1 以民生建设为基础,更有利于保障社会经济安全

3.2.2 以增强社会信任为重心,更有助于提高社会凝聚力

3.2.3 以推进各阶层融合为导向,更容易建立包容性社会

3.2.4 以扩展选择范围为最终目标,更好实现农民的增能和赋权

第四章 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社会质量提升对策选择

4.1 推进民生建设,提高农业转移人口收入

4.1.1 关注民生建设,完善公共服务

4.1.2 保障农业转移人口经济安全,提高其收入水平

4.2 增强社会信任度,促进社会团结

4.2.1 政府发挥职能作用,提高公信力

4.2.2 增强社会凝聚力,促进社会团结

4.3 推进各阶层融合,建立包容性社会

4.3.1 树立社会公平理念,情系弱势群体

4.3.2 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发挥整合协调作用

4.4 扩大赋权范围,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增能

4.4.1 社会赋权,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社会参与水平

4.4.2 心理增能,提升农业转移人口行动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声明

展开▼

摘要

马克思、恩格斯对城市发展问题早有研究,并论证了城乡差距的消失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城镇化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在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科学发展观理论的指导下,政府转变执政理念,促进了我国城镇化有序、健康的发展。城镇化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问题,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团结、增进社会包容、维护社会稳定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因此,选择一条既适合各地实际情况又符合大众意愿的城镇化道路成为当务之急。
  社会质量理论是一个体系完整的理论,其三组因素和四个测评维度为研究农业转移人口城镇化提供理论支撑和现实依据。社会质量理论作为研究社会发展的一种新范式,追求社会成员福祉的提高,与“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理念相契合。因此,用社会质量理论研究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具有合理性,也是必要的。
  通过对农业转移人口城镇化的相关文献和数据的分析,发现目前我国城镇化形式主要以异地为主。农业转移人口在异地城镇化过程中社会融入困难,出现“半城镇化”现象,存在收入增长缓慢、社会保障难以实现、心理认同困难、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等问题。农业转移人口异地城镇化现状阻碍了其市民化进程,究其原因有:户籍制度的障碍、农业转移人口对市民化认知不足、城市市民对农业转移人口不接纳、农业转移人口自身的限制等。从社会质量理论的视角考量异地城镇化,发现异地城镇化对社会质量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体现在农村劳动力流失影响社会经济保障机能、社会反向情绪削弱了城市社会凝聚力、城市社会的系统排斥制约了城市包容性发展、农业转移人口的选择局限阻碍了其权能的实现。
  就近城镇化作为新型城镇化一种合理模式,在农业转移人口城镇化社会质量提升方面具有优势,表现为以民生建设为基础,更有利于保障社会经济安全;以增强社会信任为重心,更有助于提高社会凝聚力;以推进各阶层融合为导向,更容易建立包容性社会;以扩展选择范围为最终目标,更好实现农业转移人口的增能和赋权。就近城镇化的推进关乎社会和个人的发展,为了进一步提升就近城镇化的社会质量水平,需要推进民生建设,提高农业转移人口收入;增强社会信任度,促进社会团结;推进各阶层融合,建立包容性社会;扩大赋权范围,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增能。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