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城乡结合部耕地变化及驱动力研究——以河南省内黄县为例
【6h】

城乡结合部耕地变化及驱动力研究——以河南省内黄县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致谢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1.4.1 研究方法

1.4.2 数据来源

1.5 研究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研究概况

2.1.1 国外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研究

2.1.2 国外耕地动态变化研究

2.2 国内研究概况

2.2.1 国内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研究

2.2.2 国内耕地动态变化研究

3 研究理论依据

3.1 区位论

3.2 二元经济理论

3.3 产业演进理论

3.4 土地利用集约节约理论

3.5 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

3.6 国家政策方针

4 内黄县概况和城乡结合部耕地变化

4.1 研究区域概况

4.1.1 自然条件状况

4.1.2 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4.2 区域发展情况

4.2.1 区域功能定位

4.2.2 城市发展方向

4.2.3 机遇和挑战

4.3 耕地数量变化情况

4.4 耕地变化去向

5 内黄县耕地变化驱动力研究

5.1 耕地变化驱动力指标体系构建

5.2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耕地变化驱动力研究方法

5.2.1 灰色关联度模型介绍

5.2.2 各因素与耕地变化关联度分析方法

5.3 耕地变化驱动机制分析结果

5.3.1 各乡镇耕地变化驱动机制分析

5.3.2 内黄县城乡结合部耕地变化驱动因素分析

6 协调经济发展和耕地保护的对策

6.1 科学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

6.2 严格贯彻执行耕地保护和耕地占补平衡政策

6.3 加强耕地变化动态监测和监管

6.4 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度

6.5 促进土地征用制度更加科学合理化

7 结论与讨论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特色及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改革开放发展的需要,城市化发展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不可阻挡的趋势,城市化发展对土地的需求量增大,对耕地的占用不可避免,而城乡结合部首当其冲。因此,对城乡结合部的耕地数量变化进行研究,理清耕地变化的去向,揭示其变化的驱动机制,分析耕地变化与各驱动因子之间的关系,对政府制定政策,编制规划,协调耕地保护和经济发展,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本文以内黄县城乡结合部为例,研究其耕地变化情况及驱动机制,提出相应的对策,主要结论如下:
  1.在分析国内外城乡结合部耕地变化驱动力研究成果基础之上,综合分析河南省内黄县近两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相关的社会经济情况,利用MAPGIS等软件对内黄县两轮规划基期年2006年和2009年土地利用现状图叠加分析,分析城乡结合部6乡镇3年来的耕地变化情况,并说明耕地变化的来源和去向。
  2.运用灰色关联度方法,研究了人为驱动力同城乡结合部耕地变化之间的关系,并按乡镇逐一找出了6乡镇耕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人口增长、非农生产、农业科技投入等因素为内黄县城乡结合部耕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3.根据研究结果,针对性地提出建议对策,如科学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严格贯彻执行耕地保护和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加强耕地变化动态监测和监管,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度,促进土地征用制度更加科学合理化,以期为政府制定政策,编制规划,促进城市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参考。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