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贲门癌淋巴结微转移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6h】

贲门癌淋巴结微转移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代理获取

摘要

背景与目的:贲门癌(Gastric cardia adenocarcinoma,GCA)是发生在胃贲门部的恶性肿瘤,是我国北方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且贲门癌显著的流行病学特征是与食管癌地域分布的一致性。80年代以来,我国胃远侧部位肿瘤发生率呈明显下降趋势,但贲门癌发病率仍维持在很高水平。贲门癌与胃远侧部位肿瘤在流行病学、发病因素、病理学及临床特征等方面均存在较明显的不一致性,因而应将其作为一种独立的疾病来研究。贲门癌术后长期生存率较低,而淋巴结转移是其主要原因之一。淋巴结微转移是指常规病理学检查难以发现的直径小于2mm的转移灶。而明确淋巴结是否有转移对于临床分期、决定术后综合治疗方案以及判断预后有极其重要意义。CD44(细胞黏附分子)是一个近年来备受关注,在细胞恶性转化过程中影响肿瘤细胞侵袭、转移行为的典型细胞表面黏附分子,CD44v6是其拼接变异体中的一种。CK(细胞角蛋白)起源于上皮细胞,在间叶组织中缺乏,因此CK是上皮细胞分化最可靠的标记物。本实验采用CK19、CD44v6这两种标志物检测常规病理学检查无淋巴结转移的贲门癌淋巴结微转移,并探讨贲门癌淋巴结微转移的特点,分析淋巴结微转移与各种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 材料与方法:选取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间45例贲门癌行根治性手术切除后且常规病理学检查未见转移的淋巴结标本,共计349枚淋巴结;同时收集相关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对其中的42例进行了随访。另选取10例同期胃良性病变(7例胃溃疡,3例平滑肌瘤)的淋巴结标本做阴性对照,两例贲门癌组织及其HE染色阳性的转移淋巴结标本做阳性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用CK19单抗和CD44v6单抗联合检测淋巴结的微转移。HE染色阴性,而CK19和/或CD44v6染色阳性,经高倍镜下确认为癌细胞时,视为该淋巴结存在微转移。最后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在45例贲门癌患者的349枚淋巴结中,HE染色复查均阴性。免疫组化染色在其中15例(33.33%)共33枚淋巴结(9.46%)中表达阳性。CK19在这15例33枚淋巴结中均表达阳性;而CD44v6在其中12例(26.67%)27枚淋巴结(7.74%)中表达阳性。在对照的良性病变淋巴结中HE、CK19、CD44v6染色均表达阴性;在贲门癌组织和HE染色阳性淋巴结中,CK19、CD44v6染色均表达阳性。本实验显示微转移与肿瘤侵润深度有关,随肿瘤侵润加深微转移越易发生(P<0.05)。微转移与Lauren分型有关,在弥漫型和肠型中的发生率分别为52.63%和19.23%(P<0.01)。微转移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无明显相关(P>0.05)。根据1997年UICC(国际抗癌联盟)的国际分期,本组资料在检测微转移后,有15例分期得以提高,其中ⅠA→ⅠB期1例,ⅠB→Ⅱ期2例,Ⅱ→ⅢA期9例,ⅢA→Ⅳ期3例,重新分期率为33.3%。 本组随访42例,3例失访,随访时间6~41个月。其中有微转移的15例,随访6~30个月,7例出现复发,复发率7/15(46.67%),复发的病例中有4例死亡(死亡时间在术后6~25个月之间);无微转移的27例,随访14~41个月,复发1例,复发率1/27(3.7%),复发的1例于术后第14个月死亡。微转移组复发率明显高于无微转移组(χ2 =8.925,P=0.003)。微转移阳性组2年生存率(63.64%)明显低于微转移阴性组(95.65%,P=0.011)。 结论:对常规病理学检查淋巴结为阴性的贲门癌患者,有必要监测其微转移。CK19和CD44v6可以作为微转移的检测指标。淋巴结微转移的检测可以提高肿瘤分期的准确性,为临床综合治疗提供依据。贲门癌淋巴结微转移阳性者复发和死亡率高。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