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隐源性咯血和非隐源性咯血的DSA表现及栓塞策略研究
【6h】

隐源性咯血和非隐源性咯血的DSA表现及栓塞策略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介入栓塞治疗咯血的适应证及禁忌证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2 造影方法

2.3 DSA表现及栓塞策略

2.4 术后处理

2.5 介入栓塞术后随访

2.6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隐源性咯血患者

3.2 非隐源性咯血患者

3.3 隐源和非隐源咯血两组患者的责任血管及DSA表现对比

3.4 栓塞策略及疗效的对比

第4章 讨论

4.1 咯血患者一般情况分析

4.2 隐源性咯血患者和非隐源性咯血患者DSA表现的对比分析

4.3 非支气管体循环动脉参与对咯血复发原因的分析

4.4 各种栓塞策略对咯血复发原因的分析

4.5 隐源性咯血和非隐源性咯血组患者疗效随访

4.6 创新与不足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语词汇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目的:
  探讨隐源性咯血和非隐源性咯血患者DSA表现的差异,对比分析两组咯血患者选用不同栓塞策略治疗后的疗效及术后复发在两组间的差异;为临床治疗咯血患者提供诊疗帮助。
  方法:
  回顾分析自2013年01月至2016年01月入住我院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和介入栓塞治疗的76例咯血患者,收集病历资料和影像资料,并在影像科医师和介入科医师(副主任医师及以上)的指导下,将所有患者分为隐源性咯血和非隐源性咯血两组。76例患者均行支气管动脉造影和相应区域的非支气管体循环动脉造影,发现异常的责任血管后尽可能超选择性插管进行栓塞。记录两组患者的DSA表现,对比分析两组患者DSA表现的差异;按栓塞策略分为3种栓塞方法:单纯明胶海绵栓塞(方法1),单纯栓塞微球栓塞(方法2),栓塞微球、明胶海绵或加用弹簧圈混合栓塞(方法3)。根据DSA表现及插管情况选择合适的栓塞方法,术后观察止血效果并随访10-48个月,评价3种栓塞方法的疗效及术后复发在两组间的差异。总体76例患者按上述3种栓塞方法进行比较,评价各种栓塞方法对疗效的影响;总体76例患者按责任血管中非支气管体循环动脉参与与否,评价非支气管体循环动脉参与供血对复发的影响。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1.0软件,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隐源性咯血患者和非隐源性咯血患者的责任血管主要是支气管动脉异常改变,非支气管体循环动脉亦有参与。两组患者的DSA表现基本一致,DSA主要表现为责任血管迂曲、增粗、紊乱、粗细不一、造影剂外溢、肺内异常染色、非支气管体循环动脉参与供血、支气管动脉和非支气管体循环动脉多支血管互相吻合、动脉瘤样改变、支气管动脉-肺动脉或肺静脉瘘(分流)等。其中迂曲、增粗、紊乱、粗细不一、肺内异常染色、支气管动脉-肺动脉或肺静脉瘘(分流)在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影剂外溢、非支气管体循环参与支数、动脉瘤样改变、双侧支气管动脉异常在两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6例患者实施介入栓塞治疗后,咯血即刻停止,随访10-48个月,咯血复发10例(13.16%),咯血复发和3种栓塞方法对疗效的影响在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种栓塞策略在总体76例患者中对比分析时显示:方法2和3的疗效均优于方法1,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方法2和3疗效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76例患者中,有非支气管体循环动脉参与供血比无非支气管体循环动脉参与供血更容易复发,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隐源性咯血患者和非隐源性咯血患者的责任血管是以支气管动脉为主,非支气管体循环动脉参与的异常改变。非支气管体循环动脉参与支数和动脉瘤样改变在非隐源性咯血组较隐源性咯血组出现较多,而造影剂外溢和双侧支气管动脉异常在隐源性咯血组表现明显。介入栓塞治疗后咯血的复发在隐源性咯血组和非隐源性咯血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非支气管体循环动脉参与供血容易导致咯血复发,咯血患者在使用永久栓塞剂栓塞异常的责任血管后近期和远期疗效均较好。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