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武则天形象现代流变及性别文化阐释
【6h】

武则天形象现代流变及性别文化阐释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关于学位论文独立完成和内容创新的声明及著作权使用授权书

导言

第一章不断演变的武则天形象

第二章武则天形象现代流变的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摘要

在中国历史上,武则天是一个集众多传奇与极致于一身的女人,也是生前身后大受争议的历史人物。中国古典文学和民间野史往往从道德层面塑造武则天,把她作为“淫妇”的典型,单一化、类型化的塑造也为武则天形象的现代流变提供了可能。20世纪以后,武则天题材的文学作品在近百年的中国文学史上构成了一个独特的创作现象,不断受到关注。 本论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言。首先对论文中使用的“性别文化”概念进行界定,然后描述武则天题材创作状况及武则天形象现代流变的时代背景,挖掘出不同时代作家关注这个历史题材的原因及当时的性别文化环境。 第二部分是正文,分两章。第一章对20世纪以来不断演变的武则天形象进行梳理、归类,指出作家们因社会性别身份不同而采取的叙述策略以及显现出的深层文化心理。男性写作中的武则天形象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宋之的、柯灵、田汉等作家笔下的“个人主义的女英雄”,借武则天形象表达反封建传统、张扬个性的时代主题,却表现出对女性解放的误读;第二类是郭沫若、杨书案等人塑造的“明君贤后”,抹煞武则天的女性特征,仅仅突出其政治身份,暗含的是对男性优势地位的确认和对女性的歧视心理;第三类是林语堂、苏童、北村等人塑造的“淫妪妖妇”,表达对极权专制的批判,但延续的却是父权文化贬低女性的传统;第四类是吴因易、冉平等人在人的解放、人道主义旗帜下塑造的充分“人”化的武则天,表现出对自己性别局限的超越和理解女性的努力。女性写作中的武则天形象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日本女作家原百代笔下“被观照的女人”,依照父权文化标准来复述历史、想象历史中的武则天;第二类是女性主义作家须兰、赵玫塑造的“回归自我的女人”,鲜明的女性意识的介入使得武则天成为一个有主体性和自我意识的女人。 第二章是论文的深化。从性别与政治权力、性别与身体欲望、性别与亲情爱情三个方面对武则天形象现代流变的意义进行理论提升。不同时代的作家在面对武则天这一传奇性的历史人物时,由于社会性别身份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文化立场和价值观念。大多数男性作家无意识深处仍然坚持传统的性别文化标准,直接或间接否定武则天当政的合理性,并对她的私人生活大加抨击;而在自由、民主、人性关怀等现代意识的影响下,也有些男性作家能够向女性立场靠拢,塑造出了富于人情味的开明统治者武则天;女性主义作家更能以共通的女性经验,肯定她对权力的追求是对自我价值的证明,从生命本位的立场上肯定女性对欲望的追求是生命的正常需要,并且深入到武则天的内心世界,表现出她在权力和母爱亲情之间的挣扎,从而使武则天形象更加丰满。 第三部分是结语。通过对武则天形象现代流变的梳理,考察其中所显示出来的性别观,对以后文学叙事及影视创作中塑造更加人性化、更具有深度的武则天形象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