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空缺填补:文学翻译中意义的动态建构
【6h】

空缺填补:文学翻译中意义的动态建构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关于学位论文独立完成和内容创新的声明及关于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授权书

Acknowledgements

1. Introduction

2. Literature Review of Translation Theories on Gaps

3. Theoretical Frames for Gaps

4. Analysis of Gaps-Filling on the Hierarchy of Language

5.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展开▼

摘要

翻译是以一种语言将另一种语言的信息重新表达出来,是以语言转换的形式使原文本中的意义重新呈现。在文学翻译中,文学作品作为原文本是翻译的起点,是意义的源泉。译者可以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对原文本的意义进行理解,但是理解只能是原文本的意义经由语言传达出来的一种可能性。在文学作品的语言表达与意义之间永远都存在有一种张力,这种张力即“空缺”,是意义向语言表达的不断生成过程。基于这种认识,本文以加达默尔的两个概念“前理解”及“视域融合”为出发点,以阐释学理论为框架,从语音、词汇、句法和篇章四个层面对文学作品中的“空缺”现象进行探讨,旨在揭示出译者对意义的理解只能是一种建立在人的认识论基础上的“空缺”填补和动态建构。 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是引论部分。本章首先指出翻译理论中对可译性和不可译性的争论即是对“空缺”现象的一种争论,是对翻译中常出现的一种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原因而引起的无对应词和语义不对应等一系列“等值缺失”的现象的争论。然后在对语言和文化的本质进行探讨的基础上证实“空缺”存在的必然性,并进一步提出以“空缺”来观照文本的意义是如何在另一种语言中重新呈现。第二章是对翻译理论中“空缺”现象的文献回顾。本章把翻译理论大致分为两个大的流派:语言学派和文化派。语言学派以布拉格学派的雅可布逊、伦敦学派的皮特·纽马克以及交际理论派的奈达为代表。他们在结构主义的影响下,通过对翻译的简化,把翻译的有效性建立在了语言单位上的对等,将翻译视为一种语言形式上的等值效应。文化派则以苏珊·巴斯内特和勒弗费尔为代表,他们把文学作品看作是文化的载体,把翻译看成是对原作品中的文化现象的重现。因此,对于这两个翻译理论流派来说,文学作品中的意义或者是一种语言在形式上对等,或者是一种对语言意义的无限泛化。语言表达与意义之间的张力被无形中简化或者夸大了,而这种“空缺”实际上正是文本意义的来源。 第三章是提出“空缺”现象的理论依据。本章依据加达默尔的“前理解”即人对于任何事物的理解都是一种“偏见”,提出“前理解”是意义“空缺”现象产生的前提。因为文本的生成是作者前理解的结果,而对于作品意义的重现是在译者尽力摈弃自身的前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二者之间的交融作用于文本,文本的空缺使得作者与译者在冲突中相遇。因此,根据加达默尔,本文提出“视域融合”是理解空缺现象的策略。当作者的“视域”以文本的形式呈现,译者的见解以对作者“视域”承认的基础上在另一个文本中呈现时,文学原文本中的意义空缺得以填补。 第四章是“空缺”现象在文本结构上的表现。本章以奈达对语言结构层次的划分为依据,分别从语音、词汇、句法和篇章四个层面对文学作品中的“空缺”现象进行探讨。在语音层面上,作家常以“音音相合”的方法来表达意义,即一种语音上的意义呈现。这是文学作品中语言表达和意义在原文本中相合,但在另一种语言中“空缺”的典型表现。在词汇层面上,词语作为人们进行交流的最小的语言单位有着稳定的“指涉”作用,但意义在作家的作品中出现了偏差,即“空缺”。这是一种在与词语原意义相关的基础上产生的意义的个性化。在句法层面上,“空缺”主要是由于语言本身有限的句式与作家无限的句式变换之间的张力所造成的。再者,语言之间的差异以及人思维方式的不同也使得译者对原文本的理解出现偏差,因此由文本之意向言外之意的趋近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对空缺的填补过程。在篇章层面上,文本结构不只是意义的“外衣”,而是一种包含了作家个性化特征的“意向客体”。文本使得作家的意向性与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相遇,使不同的“视域”得以共存。这个层面上的“空缺”即表现为一种文本中的“视域共鸣”。 第五章是结论部分。本章在对前几章的“空缺”现象作一简单回顾后提出本文所研究的“空缺”现象的意义:第一,文学作品中的“空缺”现象是必然的,译者只有承认文本中的“空缺”的存在,才能从根本上对文本的意义加以把握;第二,对文本意义的理解实际上就是对空缺的理解,是一种建立在对作者的视域承认的基础上,从译者的自我视域到作家的他者视域,再到一种兼有译者和作家视域的“杂音混合”视域的过程,是对文本意义的一种动态建构的过程。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