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我国早期医学电化教育史研究
【6h】

我国早期医学电化教育史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图表目录

声明

绪 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和思路

一、早期医学电化教育的孕育发展(1907-1927)

(一)早期卫生电化教育的孕育

1.早期卫生电化教育孕育的社会背景

2.商务印书馆开启卫生电化教育的萌芽

3.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在卫生电化教育孕育形成中的促进作用

(二)早期卫生电化教育的初步发展

1.社会力量在早期卫生电化教育初步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2.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对农村卫生电化教育的贡献

二、早期医学电化教育的初步繁荣(1927-1937)

(一)相关政府部门的重视与支持

1.卫生部门积极开展的电化教育活动

2.教育部门重视开展卫生电化教育

3.卫生播音教育尤其受到政府重视

(二)民间卫生电化教育活动的繁荣

1.三十年代初防疫教育活动中卫生电化教育的贡献

2.地方民众教育馆是卫生电化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陈果夫等对促进早期卫生电化教育初步繁荣的历史作用

(四)卫生宣传刊物对促进卫生电化教育初步繁荣的作用

三、卫生电化教育在抗战中继续发展(1937-1945)

(一)卫生电化教育的发展得到战争催化

1.卫生播音教育发挥战时优势

2.战时卫生电化教育在后方城市-成都的发展

(二)国民政府克服战时困难扶持卫生电化教育的繁荣发展

1.战时教育部扶持中华教育电影制片厂和金陵大学开展卫生电化教育

2.我国医学电化教育正式发生后与美国的对外交流活动,促进医学电化教育的繁荣发展

四、战后医学电化教育的发展相对成熟(1945-1949)

(一)战后医学电化教育在学校教学和社会教育两方面的发展初具规模

1.中央卫生署卫生实验院积极开展医学电化教育影片自制

2.高等院校积极开展学校医学电化教学工作

3.战后政府教育机构坚持深入开展民众卫生电化教育

(二)战后论述医学电化教育内容的相关电教书刊日渐丰富

五、我国早期医学电化教育的特点与启示

(一)我国早期医学电化教育发展的特点

1.早期医学电化教育立足于强国救民的社会教育取向

2.早期医学电化教育形成了"社会教育界-卫生部门-教育部门"三位一体发展驱动力的格局

3.战争对我国早期医学电化教育发展起到了催化作用

4.疫病流行期的社会应对推动早期医学电化教育的快速发展

(二)从早期医学电化教育的历史研究中得到的启示

1.正确捕捉社会需求,在医药卫生教育事业中谋求发展

2.医学教育技术的发展应形成合作多方化与形式多样化

3.重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力度,扩大医学教育技术的时效性

六、研究结论

(一)本研究的结论

(二)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三)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结语

附录

后记

展开▼

摘要

任何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基本理论的支撑,而历史研究是学科基本理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教育技术学科发展至今,由于长期存在“重应用,轻基础”的发展倾向,学科基本理论的研究相对薄弱,而学科发展更是有“全盘西化”的危险。南国农先生所代表的教育技术前辈及时地提出了“教育技术学科建设要走中国道路”,呼吁重视中国教育技术历史的研究。医学教育技术作为教育技术的重要一支,其早期的发展形成过程是与当时的基本国情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并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的中国卫生影音教育之路。对于这段历史的研究,目前只是在大电教史研究中和近代民众卫生防疫教育中有一些资料记载。对早期医学电化教育史研究不足,必然影响人们对我国医学电化教育认识的完整性,必然影响现代医学教育技术领域的健康发展。本研究正是对这段历史的再现,为我国医学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的建设寻求历史研究的支撑。 本研究主要采用历史研究法,对早期医学电化教育史作纵向阶段性探讨。首先以时间为序探讨了早期医学电化教育发展历程的几个阶段:孕育发展、初步繁荣、战时持续发展及战后相对成熟。期间,分别对各个阶段的成因、发展推动力及典型人物或事件做进一步探讨。最后,总结出早期医学电化教育发展形成的特点。在汲取历史智慧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我国当代医学教育技术发展的若干启示。 本研究的结论是:1.我国早期医学电化教育的发展道路:从卫生电影教育孕育萌芽,到卫生影音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到战时卫生电化教育的正式发生,再到医学电化教育发展相对成熟的发展道路;2.我国早期医学电化教育发端于社会需求与影音媒体功能的耦合。这决定了我国早期医学电教始终与国情民生紧密联系在一起,立足于“强国救民”的社会教育价值取向。这也是早期医学电教发展日渐繁荣的内在动力,而对战争、疫情等社会需求进行及时有效的社会应对是这种内在动力的外在表现;3.我国早期医学电化教育以社会教育为发展重心,逐步形成了“社会教育界—卫生部门—教育部门”三位一体发展驱动力的格局。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