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抗战时期毛泽东对美态度演变历程初探
【6h】

抗战时期毛泽东对美态度演变历程初探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引 言

一、认识与希望--"相识阶段"(1931.9-1938.12)

(一)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

(二)从同斯诺的谈话到同卡尔逊的谈话

二、识破与揭露--“试探阶段”(1939.1-1941.6)

(一)"东方慕尼黑"与英美国家的对日绥靖政策

(二)"皖南事变"与美国政府对国共关系的关注

三、共识与合作--“结交阶段”(1941.6-1944.7)

(一)苏德战争的爆发与毛泽东对美态度的变化

(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与中美反日统一战线的形成

(三)《联合国家宣言》与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四、交流与商谈--"亲密阶段"(1944.7-1945.3)

(一)中外记者团延安之行与"红色发现"

(二)美军观察组延安之行与"史迪威事件"

(三)赫尔利特使延安之行与"五条"、"三点"

五、 警告与反对--"断交阶段"(1945.4-1945.8)

(一)赫尔利华府反共演讲与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

(二)中共"七大":毛泽东对美态度的转折点

结 语

参考文献

附注

后 记

展开▼

摘要

中、美、日三角关系是目前世界上最重要、最现实的三角关系。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两国对亚洲乃至世界和平均负有重大责任。历史上,美国曾一度牺牲中国利益,姑息、扶植、绥靖日本,结果是美国也自受其害。美国与日本曾经与中国严重对抗,但最终为了共同利益还是走到了一起。毛泽东在1945年就说过:中国和美国的利益,是相互关联的,它们在经济和政治上交织在一起,我们能够而且必须一起解决问题。 抗日战争是中国革命发展极其重要的一个阶段。在抗战期间,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主战场之一,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上三大力量(苏联、英美法、德意日)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国际风云的变幻,常常敏锐地反映到中国战场上来,影响着中国国内的政治走势。作为政治家的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同时,也密切关注着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风云变幻,其中,美国一直是他关注的焦点。有专家考证,早在1916年,青年毛泽东就在致友人的信中表达了他对中美关系的早期见解。虽然毛泽东反对美国的世界霸权主义,但他主张美国应积极参与太平洋地区事务,以制裁野心勃勃的日本以及建立中美平等互助关系。“九·一八”事变爆发后,随着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和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毛泽东对美国的关注更加密切,对美国政府对华政策的认识也更加深刻,并据此指导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中美关系的处理。1935年以前,毛泽东认为,美国作为帝国主义国家,和日本是一丘之貉,同样是压迫、掠夺中国的强盗。它虽与日本有矛盾,但并不愿意帮助中国,而是趁火打劫。从1935年开始,毛泽东对美国的认识有了变化,他进一步看到了美日矛盾的深刻性,把美国看作世界主要民主国家之一,指出美国应援助中国,经历了一个从认识到希望的“相识阶段”。1939年至1941年是中国抗战史上统一战线各方关系最为错综复杂、统一战线内外形势变化最为扑朔迷离的特殊岁月。毛泽东和中共执行坚定而又灵活的对美政策,秉持着高度谨慎的态度:一方面继续寻求和推进与美国在抗战方面进行合作;另一方面,对于英国与美国采取牺牲中国、对日妥协的政策进行了坚决抵制和揭露,经历了一个曲折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