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评析
【6h】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评析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引 言

1战后资本主义阶级结构的新变化

2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兴起的背景

3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框架

4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1章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

1.1马克思阶级理论的前史

1.2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

1.2.1马克思主义对“阶级”的使用

1.2.2经济层面的阶级

1.2.3阶级与等级

1.2.4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意识理论

1.2.5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

第2章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对阶级的界定

2.1阶级的结构定义——G·A·柯亨

2.2以剥削为核心的阶级分析——罗默

2.2.1对剥削的博弈论说明

2.2.2罗默对不同剥削形式的界定

2.2.3对阶级和剥削的经济学说明

2.2.4没有劳动价值论的剥削

2.3赖特的阶级理论

2.3.1赖特对阶级的概念约束

2.3.2赖特对备选方案的分析

2.3.3中间阶级的矛盾定位

2.3.4赖特对罗默剥削理论的修正

2.3.5赖特阶级分析的一般框架

2.3.6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定位的分类或中间阶级的阶级位置分布

2.4基于“禀赋——行为”的阶级定义——埃尔斯特

第3章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的实证研究

3.1赖特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的实证研究

3.1.1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的基本轮廓

3.1.2 1960—1990年美国阶级结构的转变

3.1.3马克思错了吗?——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

3.2范帕里斯对失业群体的阶级分析

3.2.1作为财产的“工作”与失业的微观经济学

3.2.2福利国家资本主义的阶级结构

3.2.3新阶级斗争

第4章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意识理论

4.1埃尔斯特对阶级意识的机制分析

4.1.1埃尔斯特对阶级意识的重建

4.1.2集体行动的条件或影响集体行动的变量

4.1.3集体行动的合理性——从囚徒困境到合作博弈

4.2赖特对阶级意识的实证检验

4.2.1赖特对阶级意识概念的重建

4.2.2阶级意识形成的微观模型

4.2.3对阶级意识的实证研究

4.2.4对阶级意识的微观分析

第5章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

5.1阶级斗争与社会冲突——埃尔斯特

5.1.1阶级对抗:对两个或更多阶级间非合作冲突的博弈分析

5.1.2阶级联盟

5.1.3阶级斗争和社会冲突

5.2阶级冲突的微观基础——利特尔

5.2.1对行动集团的多层次分析

5.2.2政治动机与集体行动

5.2.3组织和领导

5.3阶级妥协——普泽沃斯基

5.3.1对问题的界定

5.3.2阶级妥协的形式

5.3.3阶级妥协的条件

5.4积极的阶级妥协理论——赖特

5.4.1积极的阶级妥协

5.4.2关于阶级妥协的一些替代性策略

5.4.3对积极的阶级妥协的博弈论说明

5.4.4积极的阶级妥协的实现机制

第6章对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说明

6.1逻辑分析与辩证法

6.2个人主义的方法论

结论:现状与启示

参考文献

后 记

展开▼

摘要

阶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阶级斗争的观点和阶级分析的方法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分析的马克思主义于20世纪70年代末兴起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英美地区,它代表着将马克思主义和分析的方法相结合的一种趋势。自马克思逝世后,特别是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的阶级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个问题也引起了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重视,他们之中的一些学者用逻辑分析的方法、经济分析方法、理性选择理论、博弈论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阶级意识、阶级斗争等问题以及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状况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并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为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我们理解当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状况提供了翔实的材料。但是,他们在研究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肢解、歪曲马克思主义的现象。目前,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对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进行了研究,但从总体上看,还缺乏对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的总体把握和跨学科研究。
   本文首先从阶级、阶级意识、阶级斗争等三个维度系统考察了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阶级理论。在此基础上考察了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对阶级概念、阶级意识、阶级斗争、阶级妥协等问题的研究。在阶级的定义上,柯亨提出了阶级的结构定义,罗默用博弈论提出了以剥削为核心的阶级定义,并根据现代西方经济学否定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赖特在对罗默进行修正的基础上,提出了中间阶级的矛盾定位,并根据财产、权力、技能三个维度提出了阶级分析的一般框架,埃尔斯特提出了基于“禀赋——行为”的阶级定义;在阶级结构问题上,赖特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结构特别是中间阶级进行了实证的研究,范帕里斯则重点考察了失业人口的问题;在阶级意识问题上,埃尔斯特通过博弈论、理性选择理论分析了阶级意识形成的微观基础,赖特在重构马克思主义阶级意识的基础上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意识进行了实证分析;在阶级斗争问题上,埃尔斯特考察了阶级斗争与社会冲突的关系,他认为阶级斗争不同于社会冲突,利特尔则试图为集体行动提供微观基础,普泽沃斯基首先研究了阶级妥协,他认为工人阶级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并不必然导致其对社会主义的选择,而且阶级妥协会使工人阶级降低战斗性,赖特在普泽沃斯基的基础上提出了积极的阶级妥协理论,工人阶级力量的增长会对资产阶级的利益产生有利影响,在当代,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利益有一致的地方,实行积极的阶级妥协会对双方都有益。
   最后,本文对马克思主义和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进行了考察和比较,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存在着一些误解和歪曲,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我们在分析处理我国的阶级阶层问题时,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也要吸取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合理因素。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