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汉语兼语式的语义重合与话语功能的认知语法研究
【6h】

汉语兼语式的语义重合与话语功能的认知语法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文献述评

第三章汉语兼语式的界定和特征

第四章汉语兼语式的构式义分析

第五章汉语兼语式语义建构的认知分析框架

第六章汉语兼语式语义建构的认知分析

第七章汉语兼语式的句法结构与语义结构之间的象征关系

第八章兼语话语衔接功能的普遍性

第九章结论

参考文献

感谢

展开▼

摘要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一、兼语式的语义建构机制;二、兼语在兼语式语义建构中的作用;三、兼语的话语衔接功能对兼语语言现象的普适性。
   本研究共分九章。第一章,绪论。第二章,文献述评。第三章,汉语兼语式的界定和特征。第四章,汉语兼语式的构式义分析。第五章,汉语兼语式语义建构的认知分析框架。第六章,汉语兼语式语义建构的认知分析。第七章,汉语兼语式的句法结构与语义结构之间的象征关系。第八章,兼语话语衔接功能的普遍性。第九章,结论。
   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交代本研究的动机、目的、方法、理论指导、语料来源和结构安排。
   第二章为文献述评,纵览前期研究中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并做评论,在此基础上,提出本研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兼语式的前期研究文献中,传统语法视角下的兼语式研究对兼语式的句法特征做出了详细的描写。结构主义语言学视角下的兼语式研究通过兼语“分合之说”试图解决兼语式的句法分析问题。转换生成语法视角下的兼语式研究深入到句法的逻辑层面,指出兼语式中兼语的后面存在一个与它同指的空语类。语用功能视角下的兼语式研究指出兼语式的特殊语用特征在兼语上,兼语是兼语式使用的焦点。这些研究深化了我们对兼语式的认识,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借鉴。然而,我们发现,虽然传统语法、结构主义语言学、转换生成语法、语用功能视角下的兼语式研究都已意识到兼语式中兼语的特殊性,但是并未解决甚至极少触及兼语特殊性的认知根源。例如,兼语N2为什么能一身兼两个句法身份?兼语为什么具有可分可合的特征?兼语的后面为什么存在一个与它同指的空语类?兼语为什么能够成为兼语式使用的焦点?这些似乎都是有待深入探讨的问题。
   第三章在对兼语式重新界定的基础上,把兼语式划分为使役类、释因类和说明类三类,分析兼语式的语法、语义及语用三个层面的特征。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兼语式在语法、语义、语用三个层面的典型特征均体现在其组成成分兼语上。这三个典型的特征是兼语N2的双重句法身份、双重语义身份和双重语用身份。双重句法身份指兼语N2兼V1的宾语和V2的主语于一身,是两个句法成分的重合(syntactic overlapping)。双重语义身份指兼语N2同时兼V1的一个语义成分和V2的一个语义成分,是两个语义成分的重合(semantic overlapping)。双重语用身份指兼语N2既是述题(确切地讲,是述题的一部分)
   第四章通过对大量兼语式使用例句的分析,归纳出兼语式的构式义。兼语式的构式义是两个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兼语式中两个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体现出多样性,具体包括使役因果关系、释因因果关系和说明因果关系三类。兼语式的语义逻辑表达式清晰地揭示出两个事件的共享成分,这个共享成分就是兼语N2,兼语N2是两个事件之间联结的纽带。兼语N2的这种连接纽带是一种隐含的逻辑联结,而不是外显于语言层面的显性联结。
   第五章建立了兼语式语义建构的认知分析框架。兼语式表示一个复杂的因果关系事件,原因事件和结果事件两个事件之间因果关系的建立是通过兼语N2 凸显的两个语义侧面实现的。自主成分兼语N2 凸显两个语义次结构,一个与原因事件中的依存成分凸显的图式性次结构在语义上重合,一个与结果事件中的依存成分凸显的图式性次结构在语义上重合。兼语N2 与两个依存成分凸显的图式性次结构在语义上的重合允准原因事件和结果事件整合成一个完整的因果事件,表达一个复杂的因果关系。
   第六章探讨了兼语N2 在使役、释因和说明三类兼语式语义建构中的联结作用。使役类兼语式中,原因事件[N1+V1+N2]表示“N1 使役N2”;结果事件[N2+V2]表示“N2 实施某一动作行为或处于某一状态”。自主成分N2的语义凸显两个次结构,一个与原因事件[N1+V1+N2]中的依存成分V1 凸显的图式性的“被使役者”界标重合,一个与结果事件[N2+V2]中的依存成分V2 凸显的图式性的“实施某一动作行为或处于某一状态的实体”射体重合。基于此,[N1+V1+N2]与[N2+V2]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事件,表示“因为N1 使役N2,所以N2 实施了某一动作行为或处于某一状态”。释因类兼语式中,结果事件[N1+V1+N2]表示“N1 对N2表现出某种情感”;原因事件[N2+V2]表示“N2 实施某一动作行为或拥有某种品质”。自主成分N2的语义凸显两个次结构,一个与结果事件[N1+V1+N2]中的依存成分V1 凸显的图式性的“情感接受者”界标重合,一个与原因事件[N2+V2]中的依存成分V2凸显的图式性的“某一动作行为的实施者或某种品质的拥有者”射体重合。基于此,[N1+V1+N2]与[N2+V2]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事件,表示“N1 对N2表现出某种情感,因为N2实施了某一动作行为或拥有某种品质”。说明类兼语式中,原因事件[N1+V1+N2]表示“N1引入话题N2”;结果事件[N2+V2]表示“话题N2 实施某一动作行为或表现出某种性状”。
   自主成分N2的语义凸显两个次结构,一个与原因事件[N1+V1+N2]中的依存成分V1 凸显的图式性的“引入的话题”界标重合,一个与结果事件[N2+V2]中的依存成分V2 凸显的图式性的“实施某一动作行为或表现出某一性状的实体”射体重合。基于此,[N1+V1+N2]与[N2+V2]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事件,表示“N1 引入话题N2,话题N2 实施了某一动作行为或表现出某一性状”。三类兼语式中的因果两个事件通过兼语N2 联结为一个完整的因果关系事件,兼语N2 在三类兼语式语义建构中的联结作用揭示了兼语N2 作为话语衔接手段的认知机制。以上分析表明,在一定意义上,兼语式的语义是在其组成成分的语义联结中产生的。但是,兼语式的语义并不等于其组成成分意义的加合。兼语式表达一个复杂的因果事态,这一事态的具体凸显与语言使用者的交际目的或意图这一意向因素相关。语言使用者根据自己的表达意向,可能把这个复杂事态中的原因事件置于显著的位置,也可能把这个复杂事态中的结果事件置于显著的位置。
   第七章分析了汉语兼语式中句法结构与语义结构之间的象征关系。兼语式中的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之间为象征关系,包括单个的句法成分与语义成分之间、句法成分整合成的合成句法结构与语义成分整合成的合成语义结构之间以及兼语式整体的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之间的象征关系。从兼语式象征关系的分析可见,兼语式中的兼语N2 不仅在语义层面起到一种语义联结作用,在句法层面的兼语N2 同样起到一种句法联结作用,兼语N2 在句法层面的联结象征它在语义层面的联结。由此可见,兼语N2是名副其实的兼语,兼语N2 体现出兼语式在句法和语义两个层面的典型特征,兼语式正是由于“兼语N2”而存在。
   第八章讨论了兼语话语衔接功能的普遍性,分析了兼语在连动式、动结式、“把”字句、“被”字句、“得”字句、连动兼语式、兼语连动式、双项兼语式、多项兼语式及英语中的兼语表达中的话语衔接功能的认知机制。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同兼语式中的兼语N2 一样,各类兼语语言现象中的兼语都起到了衔接话语的功能,兼语是一种隐性的句内衔接手段。兼语成分的话语衔接功能是通过它凸显的两个或多个语义侧面实现的。
   第九章是结论,论述了本研究的主要发现:第一,语义重合(semantic overlapping)
   是一个构式中组成成分之间联结的必要条件。一个构式中组成成分之间的联结是通过语义重合实现的。第二,语言中包含一些潜在的隐含衔接(implicit cohesion)机制。兼语的句内话语衔接功能(intersentential cohesion)主要体现在它把一个句子内部的两个动作行为或两个事件连接为一个复杂的动作行为或事件。兼语是一种隐性的句内衔接手段,起到了衔接话语的连接词功能。第三,同依存成分一样,自主成分在一个构式组成成分的联结中发挥着同样重要的联结作用。基于语义的百科知识观,我们发现,一个自主成分可以凸显两个或多个语义侧面,对两个或多个依存成分凸显的多个次结构做出阐释,两个或多个依存成分凸显的关系或过程通过自主成分凸显的不同语义侧面联结为一个复杂的关系或过程,表达一个复杂的事件或情景。第四,一个语法构式的语义是在其组成成分的语义联结中产生的。但是,一个语法构式的语义不是其组成成分意义的加合,一个语法构式的语义凸显与语言使用者的交际目的或意图这一意向因素有关。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是:本研究对兼语式中的兼语N2和兼语其它现象中兼语的话语衔接功能的分析丰富了现行的话语衔接理论研究。兼语表现出一种话语衔接功能,是一种隐性的句内衔接方式。汉语中兼语衔接功能的发掘深化了人们对汉语中话语衔接的认识,深化了汉语话语衔接理论的研究。本研究揭示了兼语作为话语衔接手段的认知机制。
   兼语作为一种句内话语衔接方式,其衔接功能是通过兼语与两个动作行为或两个事件的依存成分的双重语义重合实现的。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是:语料覆盖面有待进一步的扩展;兼语式的语用功能仍有较大的探讨空间。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