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21世纪第八届现代汉语语法国际研讨会
21世纪第八届现代汉语语法国际研讨会

21世纪第八届现代汉语语法国际研讨会

  • 召开年:2015
  • 召开地:杭州
  • 出版时间: 2015-10

主办单位:浙江大学

会议文集:21世纪第八届现代汉语语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南北同时提出"三个平面"的观点以来,"要多角度、多方位、多层面开展汉语研究",这几乎已成为汉语学界的共识.要推进汉语语法研究,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增强理论意识,不断寻求新的研究视角.句法成分的长度问题就可能是汉语语法研究的一个新的视角.
  • 摘要:"意外"(mirativity)范畴,研究"出乎意料"的信息所引起的说话人的情绪反映,它是"感叹"范畴的一个子系统.根据考察,至少对汉语来说,副词化形式(adverbialized form)与感叹语(语气词与叹词)是两种最重要的意外表达形式,它们是开放的类,数量众多,并有很多不同的小类,尤其是前者,似乎不断地有着新的形式加入进去,不断地丰富着意外范畴的库藏形式.其他如特殊的疑问代词、特殊的谓词或小句标记、小品词、韵律模式(如句末升调)等,一般都是封闭的类.
  • 摘要:现代汉语中有一类否定格式如"差点儿没摔死""避免以后不犯错误"等,这些格式中的否定词并没有否定作用,其意义和没加否定词的格式基本一致,传统上称其为"羡余否定".羡余否定一般由一个副词或动词加上否定词再加上一个动词性宾语构成,抽象化表达为"X+Neg+VP","X"如"差点、避免、小心"等,"Neg"一般为"不、没、别".羡余否定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一个热点,关系到语法研究的很多侧面。它是隐性否定意义上浮到句法层面的结果,至于具体能否上浮,还受其他一些因素制约,从而形成了纷繁复杂的现状。羡余否定是一个跨语言的普遍现象,汉语羡余否定研究应该且需要发挥自己应有的贡献。
  • 摘要:本文首先描述了现代汉语普通话中“不敢”表示道义情态[一许可]的现象,这一现象在前人的研究中常常被忽视。接下来,论证了“不敢2”具有两个区别于其他[一许可]义结构的特点:“不敢2”具有“低正式度”的语体特征;“不敢2”只能用来提出道义要求,而无法用来陈述道义的存在。然后,描写了分化,“不敢”的动力情态和道义情态这两种情态歧义的条件。具体来说,“不敢2”的主语必须包含听话人,“不敢2”无法处于认识情态的辖域内,“不敢2”无法与过去时间同现。最后,本文综合运用古代文献以及汉语方言和其他语言的材料,论证了[勇气]义动词表示道义情态在句法分布上具有蕴含共性,在考察的24种语言(方言)中遵循“否定>疑问>肯定”这一从左到右的优先序列。否定形式是[勇气]义动词表示道义情态的典型句法环境。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有勇气施行某种行为是在现实中施行这种行为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否定词+「勇气]义动词”结构发生重新分析,导致[勇气]义动词本身发展出道义情态意义[许可],然后逐渐在疑问和肯定形式中得到使用。
  • 摘要:本文基于分布式形态学提出的分析方案,实现了动结式复合词与相应分离式结果结构的统一分析,同时较为自然、全面地捕捉了它们的主要特性,并有较为充分的历史、方言和跨语言证据。就此而言,本文提出的分析方案比既有分析有了些许的进步。
  • 摘要:语言是心理的、模式的、基本静态的、系统的。而言语是音声的、实现的、动态的、变化的。话尾巴的复杂说明这是属于言语层次的,只能用动态的、心理的、个性化的方法去认识。设想,从底层到表层的言语实现过程中可能还有一个靠近表层的“应激”层次。在这个层次,为面临实际交际时的情况而临时激发各种言语变化,会根据发话人个性而有许多不同的应激规则,如插入语规则,如话尾巴规则,或者,言语层的话如何转化成语言层的格式,如航母用语“走你”已成为定型的熟语格式,乃是另一种变化。这样的动态过程显然很值得研究。也许会因此而揭开语法学新的一页。
  • 摘要:每种不同的结构类型当然会有不同的语法意义,比如:是非问主要针对某个命题进行单项是非选择;正反问是在正反两项之间进行双项是否选择;选择问是在两个以上选项里进行选择;特指问则是在某个范围内不确定的选项中进行选择。因此,认为疑问句背后的认知机制,从本质上讲,就是“选择”。疑问句的结构类型体现的是不同选择的形式标记。可见,关键之处在于这样的选择意义是跟结构特征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可以说,两者相互匹配,合二为一。但是以往的分析往往只注意它们显而易见的结构特征及其意义,而不大关注隐藏在其背后的功能特点,尤其在结构主义语法理论盛行的年代。
  • 摘要:同样是表示喝酒超过了能够承受的度,“喝多了、喝醉了”是用基本义,直接清楚,“喝高了、喝大了”是用转指义,委婉含蓄。“多”可以兼指、虚指,而“醉”只能单指、实指;而“高”和“大”的语义都是泛指的。“喝高了、喝大了”与“喝多了、喝醉了”独用时都会有一定的语义级差,整体上看又呈现出中和倾向。其次,除了粘合式之外,都还有以凸显状态为主的组合式。粘合式“喝X了”结构紧凑,除了充当句子谓语之外,还可以进入句内充当定语、状语,组合式演变没有这样的分布。从表达方式看,可以是直陈性的表述,语义直接、清楚,也可以是间接的、转述的。最后,现代汉语至少有十五种各具特点的同义表达方式,在表达“喝醉酒”的各种状态时可以多项合用,共现配合,而各种“喝X了”经常可以叠加使用,借以达到强化表达效果。从民族文化的角度看,喝酒尤其是“喝白酒”是中华文化特色之一,可以说,也是中华民族的一项重要的生活传统。就这个意义而言,在长达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各地的老百姓在提到各种“喝醉酒”的现象时,有的出于夸张、炫耀,有的出于想象、联想;有的为了凸显、强调,有的为了委婉、含蓄;这样一来,就会自发地创造出各种各样的表达方式。当然,喝白酒的文化,在北方各省更为流行,所以,本文讨论的这十多种表示喝醉酒的“喝X了”,有相当一些形式,其实是只在某些官话大区里流行,可惜笔者没能深入各方言区深入调查,这一方面的差异,只能付之阙如。而且,各形式之间的使用频率,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另一个角度看,使用这些“喝X了”形式的场合,乃至发话人本人的身份特征,都是有一定限制的;也就是说,有些比较正式、正规,有些相当通俗、随意,并不是所有这些“喝X了”都可以随意使用的。有关这方面的问题,也只能以后有机会再深入调研了。
  • 摘要:本文将在借鉴构式语法理论及其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看在X的面上”构式做全面的分析,文章主要讨论构式义的生成机制;构式的固化历程以及构式的语用特征。
  • 摘要:"X向左,Y向右”这一新兴构式的语义认知机制是整合,是人们根据“左”“右”在构式中的语法化和空间隐喻作用在表达并列关系的反向性、凸显反义关系的逆向性和揭示选择时的矛盾心理的修辞动因促动下,将原有表“并列”和“选择”关系的语法结构进行整合压制而形成的。"X向左,Y向右”构式是修辞动因与语法结构的完美整合,是能够表达极具矛盾感的新鲜的语言信息编码形式。
  • 摘要:本文基于口语会话语料,考察了话语否定标记“嘁”的话语分布,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其话语意义和人际功能。“嘁”主要用于平等和亲近关系中,位于答句起始位置,目的是第一时间对互动交际中的言语刺激作出否定性反应。在具体的语境中,受刺激大小、人际关系亲疏等影响,“嘁”的话语意义动态呈现为不同的语义强度和情感强度。
  • 摘要:“语言特区”指的是有条件地突破常规语言规则约束的语言运用特定领域。语言特区跟经济特区情形极为相似。语言特区反映了人类与生俱来追求新奇的心理,亦即语言特区以标新立异为基本特征。这一性质使得它与语言习得和语言接触一样,都是促使语言创新演变的重要源泉。
  • 摘要:构式语法(Construction Grammar)自20世纪80年代兴起后,备受学界关注并取得显著实绩.基于构式观念的研究正日益成为国内外语言学研究中的"显学",成果丰富(无论是理论探究还是个案分析),流派纷呈.在此背景下,如何深入拓展构式语法研究新空间成了学界不断考问的重要论题.基于对相关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的考察,认为有两个方面颇为关键:一是强化构式语法的互动观念并拓展基于互动观的构式系统的共时和历时分析;二是强化构式理论应用研究,这既包括应用构式理论来分析现实问题,也包括在语言应用分析中发展构式理论.在此背景下,近些年在学习和应用构式语法理论的过程中,也做出了一些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
  • 摘要:意合是汉语语法的本质,而汉语的意合一定有自己的句法机制.认为,这种句法机制是源于如下重要事实:在语言的音义关系上,形态型语言是一对多的关系,即一个意义对应多个音节,而汉语则是一对一的关系.这是汉语同形态型语言在语言初始状态上的不同,可以认为这种不同是言语组织策略的关键性的差异,是语言文化上的DNA的不同.正是由此,才生发出汉语的1(n)=1的组合,1+1=2的组合和1+1>2的组合.因此,如果能够找出判定1+1=1(复合词)、还是1+1=2(词组或短语)、仰或是1+1>2(句子)的规则系统的话,那么就可以把"一音一义"原则和句法挂钩,实现从词法到句法的过渡,从而也就能够建构由前向后的线性句法组合规则及其系统.基本想法是:由1(n)=1的音节构成单纯词和复合词;再由1(n)+1(n)=2构成词组和短语,而这个词组或短语就是一个语块儿;最后由1(n)+1(n)>2的语块构成句式和句式系统.在这个句法化过程中,一音一义原则起着关键作用.因为线性组合的每一个音节必有一个意义在,音节和音节间的联结就是意义间的联结.而意义间的类别不同就决定了不同的句法组合.
  • 摘要:在当下现实的语言运用中,一些传统习惯上用"被"字句表达的意思,也可以并且经常用"遭"代"被",而表义没有任何变化.在语义倾向方面,“遭”字句与“被”字句有相当明显的范围及程度之别:就范围而言,前者全部表示逆意,后者部分表示逆意;就程度而言,在表示逆意的部分中,前者多表示重度逆意,而后者轻度逆意占相当的比例。
  • 摘要:本文主要对供用句这类特殊的句式结构进行探讨。在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了供用句的句法表现和语义性质,即形式具有多样性、语义具有非动态性、凸显主语所指事物的属性特征、包含“供给”义和“使用”义;并且,认为供用句所表达的语义是:(可以在供用者有意识的安排下)某些存在物被提供给某些人,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一些属性使得该事物能够通过一定的方式供人使用;或者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一些属性能够促使某些行为事件得以发生或实现。此外,主张从物性角色的角度来重新审视供用句的句法语义性质,并指出:主语名词物性角色中的功用角色与供用句中的动词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凡是动词为主语名词的功用角色,这样的供用句可以成立;相反,如果动词不是主语名词的功用角色,这样的供用句则不能成立。
  • 摘要:"动词+时量成分"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结构,关于该结构的研究文献已非常丰富.但是,已有研究多是就"动词+时量成分"这一整体,主要围绕动词与时量成分之间的各种语义、语法关系进行探讨,而对结构中除了动词和时量之外的其他成分较少关注.实际上,在表达一个动作或状态持续的时间量时,该结构并非总是只包括动词和时量这两种成分,两者之间常常还可以出现其他成分.把"动词+时量成分"之间还出现其他成分的结构称作"动词+X+时量成分".动词和时量成分作为相对固定的成员,可以看作常量,X无论是数量、性质还是功能都不太固定,属于变量.本文将聚焦于结构中的变量X,着重研究可以进入"动词+时量成分"之间的X,探讨其类别、形式、功能、性质及与动词和时量成分之间的关系.需要说明的是,结构中的动词,既包括单个动词,也包括动词性短语;X只针对语义较虚的成分,动词后的宾语一般将它与动词一起视作动词短语而不属于本文所研究的X(如"等了小王三天了"中的"小王");另外,由于"了""过"等动态助词是粘附于动词表达动词的时体意义的,应与动词视作一个整体,因此也不在本文所讨论的X的范围之列.
  • 摘要:现代汉语、闽南语和客语是台湾目前使用最多的三大方言.三者虽同样拥有丰富的名量词系统,但其相关的句法和语意方面仍存在着不少差异.本文将由句法表现以及语义内涵着手,说明三者的名量词在出现位置、连用限制、语法功能、语义内涵以及搭配限制方面的各项表现.希望透过三种方言的比较,找出其名量词的共性和差异性.同时,本文将以前人对三种方言名量词的研究为基础,提出更具系统性的句法和语义分析.
  • 摘要:本文所探讨的是表示V实现的可能性的"V得/不了".鲁晓琨在对"V得/不了"和"能/不能VP"进行对比时,是把肯否两种形式放在一起来探讨的,这是因为尽管"V不了"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V得了",但是肯定形式的存在也是不可忽视的,肯定形式"V得了(O)"跟"能V(O)"也构成语义语用交叉.与此不同,本文则排除肯定形式,只探讨"V不了",也只与助动词否定形式"不会VP"进行对比.这是因为肯定形式"V得了"和"会VP"一般不构成语义语用交叉,也就不需要加以辨析.
  • 摘要:"爱X不X"类紧缩构式是汉语中常见而又特殊的表达式,是基于汉语特点、应用范围和概括程度有限的汉语"口语化小句格式"的非体系性的语法现象,包括"爱X就X、爱X不X、X就X"及其相关构式"爱XX、爱谁谁、XX吧"等,形成紧缩构式群.它们既互补又有交叉,满足多种表达需要,已引起了不少研究者的关注.但前人对单个构式研究较多,对构式之间的承继关系研究较少.本文借鉴构式语法承继理论、语法化理论,考察此类紧缩构式群内部的构式化演变过程,论证其承继链接系统与关联理据,并讨论其承继演化的语用动因.
  • 摘要:本文从概念整合的层级性及构式承继的理据性出发对“有X无Y”构式范畴子类成员的分布进行了梳理,揭示了“有备无患”类构式在范畴中的非典型性,并从语言的主观性角度解释了此类构式典型成员概念整合的根本动因。
  • 摘要:指示代词演变为连接成分,是一种语法化现象,既是一种跨语言的语法化路径,也是汉语指示代词演变的一条普遍规律。古代、近代汉语中的连接词语,如“以是、是以、于是、因此、故此、缘此、就此、以此、由是、因之、由此、因此”等也都包含有指代成分。但不同的是,汉语中演变为连接词的指代词并非只是代名词性指示词,也包括很多代动词性指示词,本文讨论的以“就这样”为代表的这类篇章连接成分,就是来自代动词性指示词。
  • 摘要:本文基于相对有限的材料,描写分析了口语习用语“说是这么说”的句法、语义、基本特征,并尝试探寻其历史来源。通过“说是这么说”的实例研究,笔者越发意识到“历史观”在现代汉语研究中的重要作用。现代汉语中保留了一些像“说是这么说”这样比较常用,但深究起来却不知从何而来的习用语。它们往往是在清末民初这段时间大量涌现的,却由于产生时间相对较短而缺乏大量历时语料,这就为研究带来了不便。现代汉语中的任何语言现象都不会是“无源之水”,汉语史的视角有助于解决共时层面的问题。例如“宁、能—恁—这般—这么”汉语指示代词的内部更替,为“说是这么说”的来源问题提供了更多的参考语料。在运用汉语史视角的同时也要考虑语言的系统性、整体性;同义聚合内部的类推是语义演变的重要机制之一。“说是这么说”早期形式的语义扩展正是受到意义功能相近的“虽如此说”的影响。
  • 摘要:全球华语语法研究是国家社科重大基金项目立项,这意味着语法学界开始把视野扩展至华语社区,而且脚踏实地,从调查研究开始,摸着石头过河。先选择港澳台地区,这是使用现代汉语的中国地区,由于历史文化的背景不同,看看语言运用在语法上有没有不同,不同在什么地方。再选择使用华语比较有历史的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第三选择美国,美国是近三十年中国移民较多的地方。香港卷的内容反映香港社区运用现代汉语的语法特点,只与规范语法做比较,而不重复规范语法的内容。
  • 摘要:汉藏语系是世界各大语系中使用人口仅次于印欧语系的第二大语系,内部包括"一语三族",即藏缅语族、壮侗语族、苗瑶语族和汉语.与印欧语系语言相比,汉藏语系语言研究无论是在广度和还是在深度上都远远不够.本文以汉藏语差比句为视点,通过文献参阅、问卷调查和田野调查等方法获取大量语料,在真实可靠的语言事实基础之上对汉藏语系汉语与非汉语差比句进行对比,管窥语言接触过程中汉藏语系差比句发生的类型变异现象,探讨变异的形成机制,以期对汉藏语系语言接触研究提供一个鲜活的案例,展示语言接触的"正在进行时".同时,将汉藏语系的众多语言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揭示单一语言研究所看不到的特殊现象和共性规律.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