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吴鞠通基于性味组方立法调治阴伤的学术思想研究
【6h】

吴鞠通基于性味组方立法调治阴伤的学术思想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引言

第一部分 性昧组方立法及其运用于调治阴伤的历史沿革

1.1 性昧组方立法及“阴”的概述

1.1.1 性昧组方概述

1.1.2 “阴”概述

1.2 性昧组方立法及其应用于调治阴伤的历史沿革

1.2.1 内经时代

1.2.2 东汉时期

1.2.3 唐代至元时期

1.2.4 明清时期

第二部分 吴鞠通运用性昧组方立法调理治疗阴伤的学术思想

2.1 坚阴

2.1.1 纯苦急趋法

2.1.2 苦辛通降、咸以入阴法

2.1.3 辛凉法

2.1.4 苦辛寒兼甘法

2.1.5 苦辛温复成寒法

2.2.1 甘法

2.2.2 酸甘法

2.2.3 成寒法

2.2.4 苦甘法

2.2.5 辛凉合甘法

2.2.6 成寒甘润法

2.2.7 甘成微苦法

2.2.8 咸寒苦甘法

2.2.9 苦辛寒兼酸法

2.2.10 苦辛咸寒法

2.2.11 甘寒甘温复法

2.2.12 甘寒苦寒合化阴气法

2.2.13 酸甘化阴,酸苦泄热法

2.2.14 辛甘酸甘复法

2.2.15 酸苦辛甘复法

第三部 分讨论

第四部 分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声明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目的:在运用文献学方法对历代医家调治阴伤的性味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探究吴鞠通基于性味组方立法调治阴伤的学术思想,有助于更好的理解其组方宗旨,为当今中医临床提供更完善的理论指导。
  方法:1.以中医典籍为基础,通过查阅历代医家调治阴伤的性味理论的相关资料,系统梳理性味组方立法用于阴伤调治的历史源流。2.以《温病条辨》为核心文献,进行梳理、分析、归纳,提炼吴鞠通对前人的性味养阴法的传承、拓展及用药规律。
  结果:系统梳理性味组方立法及其运用于调治阴伤的历史沿革;以性味组方为理论框架,以三焦辨证体系为线索,归纳整理吴鞠通在调节与治疗不同病因病机所导致的阴伤而创立的有针对性的治疗大法,建立性味与病机的对应关系,探索两者内在联系,并且对不同病症的用药规律加以总结;通过对吴鞠通的特色护阴养阴法进行梳理,总结选取药物的性味特点,根据疾病证候特征,以中药性味为核心配伍组方,明确性味与病机更为简单直观的联系,以为临床辨证施治提供更为有效简捷的方法。
  结论:通过系统的文献梳理首次总结提出《温病条辨》中对阴伤调治的二十种大法,坚阴五法、育阴十五法。在此基础上全面总结了吴鞠通对阴伤调节的用药规律以及变化原则;吴鞠通在调治阴伤的过程中,选药配伍始终不离三焦用药规律,即上焦轻灵,中焦衡平,下焦沉重濡润,以甘法为核心,结合具体病机病位,根据性味组方原则进行灵活搭配。如病位在上焦时多在辛凉剂中稍佐甘味,或因其阴伤程度浅多选取具有味甘微寒质轻之品润养津液;病位在中焦时多以苦甘法祛邪养阴并举,多取甘、寒、咸等较为厚重之味通养阴津;病位在下焦时,以下焦病多纯虚无实,多应用甘润法,以血肉有情质重沉降之品濡养阴液。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