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DEM的山区玉米生产潜力研究——以豫西山区为例
【6h】

基于DEM的山区玉米生产潜力研究——以豫西山区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1 引言

2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准备

3 基于DEM 的山区生态因子的定量化研究

4 山区玉米生产潜力的研究

5 山区玉米生产潜力资源利用效率的评价

6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 谢

展开▼

摘要

本文着眼于山区粮食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基于DEM数据,利用GIS 技术、ANUSPLIN和DSP等软件,并结合相关实测气象数据,建立山区复杂地形条件下的生态环境各因子时空分布模型,定量计算日照时数、太阳辐射、温度、降水量、作物参照蒸散量等生态因子。在此基础上,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推荐的农业生态区域法(AEZ),对豫西山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玉米的生产潜力资源进行估算;并结合模拟的研究区各生态因子分布情况,分析山区玉米作物的生产潜力资源禀赋;另外与实际大田生产统计数据作对比,对基于县域尺度单元的生产潜力利用率进行评价,同时也计算并分析了相对应的各层次生态因子的利用效率。其研究结果表明:
   1)豫西山区玉米的各层次生产潜力地域差异显著,空间分异规律较为明显,整体值较高。光合、光温生产潜力整体上呈现出由中间向四周逐渐增加的趋势,其平均值分别为达到56.5t/hm2、10.8t/hm2;气候生产潜力和自然生产潜力整体上表现出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其平均值分别为9.05t/hm2、6.39t/hm2。
   2)分析各层次的生产潜力利用率,其空间分布也有着一定的规律性。光合、光温潜力利用率大致表现出从西向东递增的空间分布趋势,其平均值分别为6.13%、31.72%;气候潜力利用率和自然潜力利用率却呈现出由南至北大体增多的空间分布格局,其平均值分别达到39.03%、56.11%。说明了全区玉米现实生产力距离光合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气候生产潜力和自然生产潜力上限分别存在16倍多、三倍多、2.5倍及超2/5的增长空间。
   3)定量计算并分析豫西地区的光能利用率、热量产出率、降水产出率和土地产出率,发现其生态环境因子利用率与相对应层次的生产潜力和生产潜力利用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4)豫西南部和西北地区是现实资源利用率较低、可开发空间较大的区域;而中东部地区,各层次生产潜力利用率均较高,是现实资源利用率较高、可开发程度较低的区域。提高豫西的玉米生产量,在短期时间内,行之有效的快捷方法是提高中东部地区的玉米生产潜力资源利用效率,可采用的方法有延长生长期、控制田间持水量、改良土壤或培育新品种等。从长远战略来看,整体上提升豫西玉米的产量,必须大力开发南部和西北部地区的生产潜力,可采用适时播种和收获、及时排涝和抗旱、科学施肥及改良品种等方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