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制约新课程理念达成的若干因素及解决途径研究
【6h】

制约新课程理念达成的若干因素及解决途径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为了培养更具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个性化人才,以适应社会的发展,提高整体国民素质,增强国际竞争力,教育部启动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课程观上,反思过去“课程是学科”的传统观,确立“课程是体验”的新型课程观;在课程目标上,走出知识传授的目标取向,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在课程内容上,破除书本知识的桎梏,构筑具有生活意义的课程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突破传统知识传授的教学传统,营造师生共同成长的教学氛围;在学习方式上,学生摆脱了被知识奴役的处境,恢复了学生在知识生成中的合法身份;在教师角色上,改变单纯知识传授者的身份,确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程开发者和研究者的新型教师角色;在校园文化上,改变学校个性缺失的现实,创造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新课程在我国中小学教育阶段的推行是一场革命,其理念能否真正实现取决于从课程理念到行动的真正达成。尽管新课程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目前境况来看,诸多现实环境因素依然制约着新课程的推行。尤其是对于生物,这个更加强调与社会发展和现实生活相联系,科学性和实验性比较强的学科来说,班级规模对新课程推行的制约、现实条件对新课程实施的限制以及有限课时对研究性学习开展的束缚等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班级授课制是顺应工业经济对普及教育的需求产生的。因其高效性、规模化等优势成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采用的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但是班级的规模在很多方面都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包括对教学环境的影响、探究性学习的有效开展、学生受教育机会均等以及学生的成绩等。新世纪需要具有终身学习能力、适应各种挑战的创新型个性化人才,为此,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就开始制定政策,缩小班级规模,而我国目前普遍存在大班额现象。新课程倡导探究合作式学习,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充分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成长为不同层次的人才,而大规模班级内,教师较难有效开展探究性活动,更是受限于各种因素无法关注每位学生的特质与状态,进行差异教学。就生物而言,新课程强调实验性探究性等基本科学素养的养成,而大规模班级内无法高效有力的开展新课程。因此我们要加大教育投入,创建更多的学校和班级,引进更多的合格师资,通过缩小班级规模而缩小师生比,加大教师对每位学生的关注度,充分践行新课程理念。
   教师能力不足、课程资源匮乏和社会支持不力等现实环境条件制约着新课程的有效实施。首先,面对新课程各个学校都存在着像不能熟练应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与新教材的互适性偏低、课程意识缺乏,课程资源开发运用能力欠缺等教师能力不足的问题,特别是农村教师整体素质参差不齐,极大的限制着新课程的推行。就生物学科来说,由于习惯于过去把生物当做无足轻重的副科来看待(特别是在初中阶段),师资数量和科学素养都难以达到新课程的要求。对此,我们要从加强在职教师培训和改进师范生培养两个方向努力。当前我国在职教师培训存在培训模式僵化和针对性不强的问题,对此我们要更多采用讨论和研讨的方式,开展针对性强的培训,更多探讨教学实际中的问题。而在师范生培养方面,师范生培养院校要改革师范生培养制度和课程科目设置,加强在校师范生与教育一线的联系,以增强对新课程的适应性。其次,课程资源匮乏始终是阻碍新课程实施的一大屏障,特别是在农村,这一问题就更加凸显。就学科来说,生物教学需要大量图片影像资料、实验设备以及现实生活体验感知等。由于长期偏颇,很多学校连基本仪器都不完备,更别说课程资源丰富。面对课程资源匮乏问题,我们不仅要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建设条件性课程资源,还要加强师资建设,注重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发掘,同时建立好校外资源和校内资源的转换机制,最大限度利用校内课程资源,辅助性使用校外课程资源,并建立“家长教育资源库”,注重“家长”这一重要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全社会积极关注并支持新课程改革是改革不断深化的保障,特别是生物,作为自然学科,它的教与学的完全展开需要社会各界提供帮助和支持。而来自各个方面的反馈表明,新课程改革并没有获得社会的大力支持,社会人士对新课程的关注度普遍偏低。因此我们要加大舆论宣传,调动多方力量支持、参与新课改,特别是学校所在社区和家长的力量不可忽视。
   由于教材内容量过大而学生对探究性学习的不适应和教师能力欠缺导致课时有限性与探究开放性形成一对矛盾,特别是生物,作为实验性比较强的学科,这项矛盾表现得更加突出,致使在践行新课程的过程中出现诸多的问题。对此我们可以从培养学生探究素养,提高教师能力,合理安排探究活动和调整课时等方面努力。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