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高中地理隐性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以宜阳县实验中学为例
【6h】

高中地理隐性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以宜阳县实验中学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第一章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目的、研究对象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文献综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隐性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高中地理隐性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调查分析

一、调查准备工作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三、高中地理隐性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调查结果及原因分析

第四章高中地理隐性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策略

一、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二、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职业素养

三、深度挖掘隐性课程资源

四、推进隐性课程体系建设

第五章结语

一、主要结论

二、创新点

三、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调查问卷

附录B访谈提纲

附录C案例

致谢

展开▼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也发生了划时代变革,不仅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高中阶段教育也有全面普及的趋势,随之,教育观念也应发生大的转变,要注重对庞大教育群体的整体性、全面性的素养培养。教育观念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对全面素质人才的需求,愈发多样化的社会也要求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
  2014年,伴随着考试制度改革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也逐步开始实施,新提出的核心素养课程标准是对三维课程目标的新认知和具体化。现阶段的实际情况与课程标准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目前课程改革的实施效果和教育目标的要求相距甚远。现况表明教学中更多的还是在关注显性课程资源,而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具有高效育人价值的隐性课程资源却多被忽视。隐性课程潜移默化的影响人的思想、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对人的全面发展、社会整体进步起推动作用。隐性课程运用教材内外,课堂内外中的各种资源,建立高效的教学,注重提高学生的非认知能力。地理学科的空间特性,综合思维特点,与生活实践密切联系,研究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使地理学科与隐性课程资源更加有契合性。同时隐性课程的培养目标也符合核心素养的人才培养要求。
  基于隐性课程独特的育人价值和隐性课程实施的迫切需要,本文对地理隐性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本文基础研究部分首先对隐性课程的相关理论问题做出阐述,包括隐性课程、地理隐性课程资源的概念、特点、作用等。根据选题,搜集相关文献资料,对隐性课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做综合性评述。本研究以内隐学习、缄默知识观、教育生态学、真实性评价等理论作为理论基础。
  在基础研究的基础上,以洛阳市宜阳县实验中学为调查对象,开展地理隐性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调查,具体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现场观察法、统计分析法等方法对该校地理隐性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展开调查。现状调查面向宜阳县实验中学全体学生及地理教师,在学生调查中问卷一共发出600份,回收的有效问卷为496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2.67%。结合学生调查问卷对地理教师和部分学生也进行了有关问题的追踪访谈,根据回收的问卷、现场观察及访谈的所得信息,做出统计分析,分析该校地理隐性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①隐性课程具体实施效果不佳;②教师综合能力进步较慢;③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重视不够;④学校活动效果差;⑤学生身心状况堪忧。结合实际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主要原因有:①隐性课程资源开发难度大;②传统课程观念、传统文化的影响;③教师的职业倦怠感强,意识不足。在对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开发利用策略:①营造良好的物质、精神文化环境;②深度挖掘各类隐性课程资源;③提升教师综合素养;④促进课程体系建设、进行多元评价。此外,在一些具体策略中做举例说明。
  结合上述研究,设计具体的地理隐性课程资源开发案例,案例设计以地理核心素养为课程标准,课程从具体情境的教学导入开始,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系统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水平和非认知能力水平,并给予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迁移实践的机会。
  本文创新之处:①弥补洛阳地区基础教育阶段隐性课程研究的空白,提出具体的隐性课程实施策略及相关案例,通过本研究扩展和丰富了高中的地理隐性课程研究成果,并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②推进隐性课程体系建设,和显性课程相结合,对隐性课程的显性设计、隐性实施具体过程做探讨,并提出针对隐性课程的全程、多元评价体系。
  希望通过本研究,提高有关部门和教师对地理隐性课程资源的重视度,形成积极、主动的集体研究氛围,最终使隐性课程成为系统的课程体系。地理隐性课程资源开发利用顺应逐步并行实施的新课程改革和考试改革,教育改革同时给予了地理隐性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新的发展机会。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