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以“减量特权”看“增量民主”——关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研究
【6h】

以“减量特权”看“增量民主”——关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导论

0.1 选题背景

0.2 研究的主要问题及意义

0.3 国内外研究现状

0.3.1 国内研究现状

0.3.2 国外研究现状

第1章 与增量民主相对的减量特权

1.1 特权的基本涵义

1.1.1 特权的特点

1.1.2 特权的外在表现

1.2 “减量特权”思想的基本涵义

1.2.1 “减量特权”的内涵

1.2.2 政府在“减量特权”中的作用

1.3 “减量特权”之于“增量民主”的意义

第2章 从“减量特权”的角度审视中国体制改革的30年历程

2.1 经济领域改革的启示

2.1.1 经济领域内的突破式发展

2.1.2 经济领域内“逐步推广”的增量思想

2.1.3 经济领域的示范效应

2.1.4 经济改革的启示

2.2 灵活把握“减量特权”的实施

2.2.1 政治改革的途径和方法

2.2.2 政治改革的难度

2.3 政府的积极作用

2.3.1 作为“交易者”的政府角色

2.3.2 政府权力的公共性

2.3.3 政治的合法性问题

第3章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中的制度性特权分析

3.1 分析制度性特权,明确改革的阻力

3.1.1 政治改革的关键问题

3.1.2 政治领域的特权思想

3.2 适时推进突破式改革

3.2.1 政治改革要求向民主放权

3.2.2 政治改革的动力

3.2.3 政府的表率作用

3.2.4 改革的风险预期

3.3 逐步打破封闭制度并渗透开放性因素

3.3.1 改革的开放性需求

3.3.2 改革要避免加重社会不公平感

3.4 建立“行之有效的规范标准”对改革进行评估

3.4.1 改革评估的标准问题

3.4.2 对民主的理性认识

3.4.3 “存量”基础上的民主增量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展开▼

摘要

俞可平教授的增量民主思想指出,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应该是靠逐渐增量民主因素实现的。民主建设的实质其实就是消弱直至消除存在于现实的特权和特权群体。俞教授明确提出“减量特权”的思路并不是多此一举。中国改革的三十年,举世瞩目,而获得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尤不能忽视。一方面,政治改革可以从取得卓越成绩的经济改革获益,另一方面,政治改革本身的属性又为民主政治设立了基本的构架和基础。所以,制度的沉淀和积累,既要承接其他成功领域可以吸收的养分,又要注意维护自身的政治框架。特权和民主应该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在进行各项改革时,要坚决避免再造新型特权,损坏现行民主存量,增加政治改革负担的举动。制度进步和政治改革依赖在存量民主基础上的特权减量。作为改革者、推动者和策划者的中国政府,在对民主制度进行改进、丰富、发展、创新的时候,当然要考虑交易成本问题,并且要进行一切必要的评估;同时,改革的真正成效和实用价值则是更重要的。交易成本是一项必须考虑到的因素,但它并不能作为不进行某些改革的全部借口和理由。不同领域、不同性质的改革对改革的具体要求不一样。“减量”和“增量”是依据中国历史和现实背景提出的整体性思路,但其间也要尽可能充分地发挥突破性改革的优势,在有条件的时候及时地尽量地扩大突破性改革的实施空间。改革三十年经济领域的成就,可以给其他领域的改革以巨大的经验支持。各个领域适时选择适合自己的可借鉴成果,创新改革的实施形式和途径,实现基本框架下的内容丰富多样。

著录项

  • 作者

    闫静;

  • 作者单位

    燕山大学;

  • 授予单位 燕山大学;
  • 学科 政治学理论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李龙海;
  • 年度 2010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政治制度;
  • 关键词

    政治制度; 体制改革; 减量特权;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