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不同剂量异丙酚对防止大鼠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
【6h】

不同剂量异丙酚对防止大鼠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不同剂量异丙酚对防止大鼠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异丙酚与皮瓣缺血再灌注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大鼠腹腔注射异丙酚,观察其对大鼠岛状皮瓣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后组织学变化和成活面积的影响,以证实异丙酚在防止皮瓣缺血再灌注的作用,为提高皮瓣移植成活率,探索新的有效方法。并通过定量检测皮瓣中的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B,NF-κB)和内皮细胞的细胞间粘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molecule1,ICAM-1),初步探讨其对防止皮瓣缺血再灌注的作用机制,为其更广泛的应用临床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
   方法:选健康Wistar大鼠80只,雌雄不限,随机分为四组,每组20只。P0组为对照组,P50组为异丙酚50mg/kg组,P100组为异丙酚100mg/kg组,P150组为异丙酚150mg/kg组,模型制作前分别向四组大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和异丙酚50mg/kg、100mg/kg、150mg/kg。参照Manson等的方法制备大小为3cm×7cm以腹壁浅血管为蒂的岛状皮瓣缺血再灌注模型。夹闭血管分支近端的股动脉,结扎分支远端的股动脉。持续缺血10h取出动脉夹再通股动脉。分别于掀起皮瓣即刻、I/R2h、I/R8h和I/R24h留取标本,比色法检测皮瓣组织中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和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3xidase,MPO)的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皮瓣组织中ICAM-1和NF-κB的表达,7天后测量皮瓣成活率。所有数据应用SAS8.0软件进行处理。组间均数差异性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有显著差异者用最小显著差异法(LSD)进行两两比较,双变量相关分析采用直线相关性分析。以P<0.05为具有显著性差异。
   结果:
   1、皮瓣大体观察:
   术后7d,各实验组皮瓣近段颜色淡红,弹性较好,并可见少量毛发生长。对照组中段和远段颜色棕黑色,弹性明显下降,表面有褐色结痂;原位掀起皮瓣时见皮瓣出血较少,肉膜层呈紫黑色,肉膜下淡红色渗出液较多。P50组皮瓣中段颜色逐渐变暗,表面有少量褐色痂壳形成,无毛发生长,弹性减退,远段呈黑褐色,弹性明显下降,原位掀起皮瓣时见肉膜层呈暗红色,肉膜层下可见少量新鲜出血及少量淡红色渗出液。P100组和P150组皮瓣成活情况相近,中段颜色淡红,有少量毛发生长,远端和部分边缘区呈黑褐色并有痂壳覆盖,弹性较差,原位掀起皮瓣时见皮瓣出血活跃,出血量较多,肉膜层颜色淡红,肉膜下无积血积液。
   根据大体观察结果,各组皮瓣近段成活情况均好于中远段,各实验组皮瓣中远段成活情况均明显好于对照组。
   2、皮瓣成活率:
   P150组(68.9±7.2)%>P100组(68.0±6.7)%>P50组(52.9±6.7)%>对照组(42.5±5.1)%,皮瓣成活面积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F=78.52,P<0.01);两两比较,P150组与P100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它各组间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
   3、实验室检测结果:
   3.1、HE染色光镜组织学观察:
   术后7d,对照组:表皮、真皮及肉膜层完全坏死,结构混乱不清,皮下可见大量的中性粒细胞浸润。小剂量组:局限性表皮萎缩、变薄,真皮层细胞排列紊乱,皮下组织水肿,血管扩张;中性粒细胞浸润明显。中高剂量组:皮肤各层结构无明显改变,皮下组织轻度水肿,血管周围可见散在的局灶性中性粒细胞浸润。
   3.2、MDA检测结果:
   I/R前皮瓣组织MDA含量均在2.25nmol/mgp左右,I/R后MDA的含量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升高,I/R24h达高峰,四组MDA含量比较有显著性差异(F=137.65,P<0.01)。各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MDA含量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高剂量组低于低剂量组(P<0.05),但中、高剂量组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3.3、MPO检测结果:
   I/R前皮瓣组织MPO含量均在0.41U/g左右,I/R后MDA的含量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升高,I/R24h达高峰,四组MDA含量比较有显著性差异(F=81.73,P<0.01)。各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MPO含量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高剂量组低于低剂量组(P<0.05),但中、高剂量组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3.4、ICAM-1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ICAM-1阳性表达主要位于中性粒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胞浆内,I/R2hICAM-1表达量极少,I/R8h显著升高,I/R24h非常显著升高,四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F=53.71,P<0.01)。各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ICAM-1表达量明显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内比较中、高剂量组明显低于低剂量组(P<0.05);而中、高剂量组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3.5、NF-κB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NF-κB阳性表达主要位于中性粒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胞浆内,强阳性者细胞核内也有表达。对照组于I/R2h达高峰,而实验组延迟到I/R8h表达最高,四组间表达峰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F=38.26,P<0.01)。各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NF-κB表达量明显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中、高剂量组明显低于低剂量组(P<0.05),而中、高剂量组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I/R24h,各组之间表达量均明显下降,各组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3.6、NF-κB和ICAM-1表达的相关性:
   各组皮瓣中NF-κB和ICAM-1表达均呈正相关,P0组(r=0.6066,P<0.01),P50组(r=0.4876,P<0.05),P100组(r=0.5632,P<0.05),P150组(r=0.5955,P<0.01)。
   结论:
   1、NF-κB的活化与ICAM-1的诱生在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二者关系密切。
   2、异丙酚可能通过抑制缺血皮瓣组织的脂质过氧化反应、清除自由基、降低炎性因子表达等作用机制抑制NF-κB的表达与活化,继而下调ICAM-1的表达,减少中性粒细胞的黏附、聚集和释放氧自由基,从而对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起保护作用。
   3、大鼠腹腔应用异丙酚的最佳剂量为100-150mg/Kg。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