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上肢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分型与病理研究
【6h】

上肢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分型与病理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 研究材料

2 研究方法

结果

1 病理结果

2 临床疗效

附图

附表

讨论

1 上肢海绵状血管瘤的分型诊断

2 临床与病理分型对手术治疗的指导作用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目的:观察上肢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特点与病理学特征,根据其临床特点及辅助检查进行分型;探讨上肢海绵状血管瘤临床分型与病理学特征之间的联系,以及其在手术治疗中的指导意义。
   方法:2010年9月~2013年2月,收集并对比分析我科56例上肢海绵状血管瘤临床与病理学资料,根据海绵状血管瘤临床特点及辅助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MRI)将其分为3个不同的亚型后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Ⅰ型(表浅型)32例,肿瘤范围局限,位置表浅,肿物质软,具有压缩性,表面皮肤可呈蓝紫色或紫红色。X线检查一般无骨质改变,超声检查示肿物界限清楚,可见蜂窝状或迂曲管状结构,采用手术方式单纯切除肿瘤。Ⅱ型(相对局限型)18例,肿瘤范围相对局限,肿物多位于皮下较深组织,瘤体多为柔软团块状或不规则状,可累及肌肉、神经等组织的营养血管,X线检查可见软组织肿胀影,半数病例可见多发静脉石及钙化影。超声检查示肿物边界较清楚,内部可见网格状结构回声,MRI表现为类圆形或不规则团块。对于界限清楚,少数有包膜形成的瘤体,可沿包膜将瘤体切除干净;对于侵犯神经、血管的瘤体可在显微镜下将瘤体与正常组织分离;对于侵犯腱鞘、腱周组织、肌肉的血管瘤,可以采用瘤体分小块切除加缝扎肿瘤血管和电凝相结合的方法治疗。Ⅲ型(广泛型)6例,肿瘤范围广泛,呈簇状分布,瘤体累及手指、手或前臂的多根轴型静脉,且常侵及神经、肌肉、骨骼及其营养血管,X线检查可见点状钙化影,侵及骨骼时可见虫蚀样改变。超声检查示肿物边界不清,内部呈蜂窝状结构回声,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显示少量连续的低流速静脉血流信号。MRI表现为弥漫分布的迂曲条索状,增强扫描可显示瘤体侵及的血管。采用瘤体内硬化剂注射联合手术切除并充分结扎畸形变异的血管,必要时切除受累及的肌肉、神经,二期行功能重建术。术后显微镜下分别分析各型的病理学特点,手术治疗效果按治愈、显效、有效、和复发进行评定。
   结果:56例获随访,随访时间18-30个月,平均20个月。上肢海绵状血管瘤病理结构大致表现为纤维静脉型、蜂窝腔窦型及混合型三种类型。纤维静脉型镜下可见由大量实质和少量纤维结缔组织构成,镜下实质由畸形静脉或扩张的血窦以及血窦之间的腔隙组成,血窦和腔隙大多形状不规则,血窦由内皮细胞层和平滑肌层构成,相邻血窦之间相互沟通,呈沟渠状。窦腔之间由纤维结绨组织构成密度不一的间隔,结缔组织内可见胶原纤维,脂肪细胞及平滑肌细胞等。部分病例镜下可见静脉石。蜂窝腔窦型镜下主要由大量扩张血窦构成,呈蜂窝状结构,血窦腔大壁薄,窦壁由单层内皮细胞构成,内皮细胞排列不连续,未见平滑肌细胞。窦壁之间结缔组织稀少,胶原纤维稀疏。血窦之间可见不规则间隙,间隙内可见大量红细胞。混合型镜下则具有纤维血管型和蜂窝静脉型两种组成成分,畸形静脉与扩张的血窦相互交织,排列紊乱。
   Ⅰ型(表浅型)镜下以纤维静脉型为主,术后14例瘤体消失,未见任何并发症,11例基本消失,肿物表面皮肤大致正常,5例瘤体明显缩小,2例复发,总体有效率93.7%,复发率6.25%。Ⅱ型(相对局限型)镜下呈蜂窝腔窦型及混合型,术后4例瘤体消失,5例瘤体基本消失,6例瘤体明显缩小,3例复发。12例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患肢或患指局部变小或变细,2例出现局部感觉迟钝,1例出现屈指功能受限,总体有效率83.3%,复发率16.7%。Ⅲ型(广泛型)镜下呈蜂窝腔窦型,1例术后瘤体基本消失,3例瘤体明显缩小,但术后出现患肢局部塌陷,1例出现局部感觉消失和屈指功能障碍,2例复发。总体有效率66.7%,复发率33.3%。
   结论:上肢海绵状血管瘤临床特点与其病理特征密切相关,不同的临床类型具有不同临床特点及病理特征。根据其临床特点和病理学特征进行分型,对上肢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适应症的选择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根据不同的临床分型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效果显著,复发率低。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