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NASH小鼠肠黏膜屏障的变化及布拉氏酵母菌对其作用机制的初步探讨
【6h】

NASH小鼠肠黏膜屏障的变化及布拉氏酵母菌对其作用机制的初步探讨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附表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近年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逐渐成为欧美发达国家最主要肝病。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在世界范围内有10%-50%的人群肝脏出现脂肪变性[1]。其中一部分患者会进一步发展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肝纤维化,有的甚至最终发展为肝硬化、肝细胞癌[2]。据预测,仅需10年左右的时间,NAFLD将有可能成为终末期肝病和肝移植的首要病因。在过去的20年里,尽管对于NAFLD患病率和死亡率的结果仍存在争议[3],现在公认它是引起非酒精性肝硬化(之前常常被认为由不明原因引起)的主要原因[4]。NAFLD是一种慢性肝病,常表现为一系列代谢综合征,如肥胖、高血糖、高血压、血脂异常、高尿酸、高脂肪肝发生率和高胰岛素血症等[5-8]。目前认为其病理生理机制系多因素参与,但仍尚不明确。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肝轴功能失调是NAFLD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小肠细菌过度生长、肠道功能失调、肠黏膜通透性增加等都与NAFLD有着重要联系。正常情况下机体肠道每天会接触大量的细菌和内毒素(Lipopolysaccharide,LPS),完整的肠黏膜屏障可以阻止其进入机体。当肠道菌群紊乱、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肠道通透性增加,细菌可以透过肠黏膜屏障,发生移位进入血液循环,形成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再通过激活肝脏枯否细胞,介导LPS-CD14-TLR4信号通路发挥作用。LPS不仅可以直接损害肝脏,而且可以诱导大量TNF-α、IL-6等细胞因子及炎症介质的表达,从而放大内毒素的作用,进一步加重肝脏和肠黏膜损伤,形成恶性循环。肠黏膜屏障功能在肠-肝轴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体肠道内含有大量微生物,一些细菌微生物与人体形成共生关系。益生菌常常被定义为活的微生物,适当摄入对健康有益。研究发现,益生菌不仅可以预防和治疗多种胃肠道疾病,而且对不同原因导致的肝脏疾病也产生有益影响。近年来研究者们针对益生菌通过肠-肝轴发挥有利作用的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发现可能与调节肠道微生物组成和抑菌因子的分泌、改善肠上皮的通透性、调节局部及全身免疫功能等方面有关,但其确切的作用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布拉氏酵母菌(Saccharomyces boulardii)是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唯一的真菌类益生菌制剂,口服后不会被胃酸、胆汁和抗生素破坏,并能够通过分泌一些短肽蛋白中和、降解细菌毒素,对肠道菌群具有调节作用。
  目的:建立高脂饮食的NASH小鼠动物模型,检测小鼠内毒素水平,肠黏膜屏障变化情况,初步探讨肠黏膜屏障在非酒精脂肪性肝病发病中的作用机制;予布拉氏酵母菌散剂灌胃进行干预,观察通过改善肠道菌群,降低内毒素血症后,其肠黏膜屏障和炎症的变化,初步探讨该药物在NASH中可能的治疗作用及其相关作用机制。
  方法:①动物模型的制备:将6-8周龄的C57BL/6雄性小鼠适应性喂养1周后称重标记,应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G,n=16)、模型组(MG,n=22)。NG组给予普通对照饮食、MG组给予高脂饮食。于33周末随机处死各组5只动物,进行肝脏H&E染色,组织病理学改变,证实了NASH模型成功。造模成功后从MG组随机选出12只小鼠,再随机分为布拉氏酵母菌灌胃组(TB,n=6)和灌胃对照组(TD,n=6),予高脂饮食。同时继续饲养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剩余小鼠。TB组开始给予布拉氏酵母菌灌胃,按照460mg/kg灌胃,每只小鼠灌胃量为0.5ml,每天1次[9]。TD组同时开始给予布拉氏酵母菌相应辅料(果糖、乳糖)溶解于等量生理盐水灌胃,为期8周治疗,随后处死所有小鼠。②观察小鼠的毛色、活动、进食、饮水和排便等情况,同时每周定时测定小鼠体重,根据体重变化调节灌胃剂量。③处死小鼠后,观察回肠及肝脏情况,留取末端回肠及肝脏组织,称肝脏湿重。④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甘油三酯(TG)水平的测定;采用鲎试剂法测定血清内毒素水平。⑤H&E染色观察肝脏组织及末端回肠黏膜病理改变。⑥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Occludin蛋白、IL-17在各组小鼠回肠末端组织的表达情况。⑦采用Real-time Q-PCR(Real-timequantitation PCR)方法检测各组小鼠回肠组织中Occludin、IL-17A、TNF-α、RORγtmRNA的表达情况。
  结果:
  1、各组小鼠体重、肝重指数变化
  于33周末对部分小鼠处死,肝组织H&E染色,证实小鼠NASH模型复制成功。实验结束后,对各组体重、肝重指数进行比较,33周末时,MG组均较NG组显著增高(体重:42.00±3.13 g vs.28.92±2.62 g,P<0.05;肝重指数:8.32±0.68 vs.5.20±0.42,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灌胃干预治疗后,TB组分别与MG组、TD组比较均降低(体重:36.02±1.29g vs.42.00±3.13 g,P<0.05;36.02±1.29 gvs.40.04±2.51 g,P<0.05;肝重指数:7.24±0.51 vs.8.32±0.68, P<0.05;7.24±0.51 vs.8.22±0.70, P<0.05),但仍高于NG组(体重:36.02±1.29 g vs.28.92±2.62 g,P<0.05;肝重指数:7.24±0.51 vs.5.20±0.42, P<0.05),有统计学意义;TD组与MG组比较均无明显变化(体重:40.04±2.51 g vs.42.00±3.13 g,P>0.05;肝重指数8.22±0.70 vs.8.32±0.68,P>0.05)。说明应用布拉氏酵母菌对高脂饮食诱导的NASH小鼠干预治疗后,小鼠体重会下降;而灌胃对照较前无明显变化。
  2、血清生化指标变化
  ①与NG组相比,MG组血清ALT、 AST和TG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LT:146.89±7.67 U/L vs.24.41±5.56 U/L, P<0.05; AST:124.96±8.79 U/L vs.53.94±6.34 U/L, P<0.05; TG:0.80±0.07 mmol/L vs.0.35±0.08 mmol/L, P<0.05);TB组血清ALT、 AST及TG升高,有统计学意义(ALT:65.70±4.15 U/L vs.24.41±5.56 U/L, P<0.05;AST:110.18±7.19 U/L vs.53.94±6.34 U/L, P<0.05; TG:0.50±0.03 mmol/L vs.0.35±0.08 mmol/L, P<0.05);TD组显著升高(ALT:142.66±8.24 U/L vs.24.41±5.56 U/L, P<0.05; AST:125.64±0.76 U/L vs.53.94±6.34 U/L, P<0.05;TG:0.76±0.07 mmol/L vs.0.35±0.08 mmol/L, P<0.05);②与MG组相比,TB组ALT、 AST及TG显著降低(ALT:65.70±4.15U/Lvs.146.89±7.67U/L, P<0.05; AST:110.18±7.19 U/L vs.124.96±8.79 U/L, P<0.05; TG:0.50±0.03 mmol/L vs.0.80±0.07 mmol/L, P<0.05);TD组无明显变化(ALT:142.66±8.24 U/L vs.146.89±7.67 U/L, P>0.05; AST:125.64±0.76 U/L vs.124.96±8.79 U/L, P>0.05; TG:0.76±0.07 mmol/L vs.0.80±0.07 mmol/L,P>0.05);③与TD组相比,TB组ALT、 AST及TG显著降低(ALT:65.70±4.15 U/L vs.142.66±8.24 U/L, P<0.05; AST:110.18±7.19 U/L vs.125.64±0.76 U/L, P<0.05; TG:0.50±0.03 mmol/L vs.0.76±0.07 mmol/L,P<0.05)。
  3、血清LPS水平比较
  MG组与NG组相比,血清LPS显著升高(0.289±0.031 EU/ml vs.0.158±0.005 EU/ml,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灌胃干预治疗后:①TB组血清LPS分别与MG组、TD组相比均降低(0.200±0.029 EU/mlvs.0.289±0.031EU/ml,P<0.05;0.200±0.029 EU/ml vs.0.288±0.031EU/ml,P<0.05);但仍比NG组高(0.200±0.029 EU/ml vs.0.158±0.005 EU/ml,P<0.05)。②TD组与MG组血清LPS无明显变化(0.288±0.031EU/ml vs.0.289±0.031 EU/ml, P>0.05)。
  4、肝脏病理变化
  肉眼观:NG组小鼠肝脏色泽鲜亮,红褐色,边缘锐利,质地柔软,富有弹性。MG组小鼠肝脏体积弥漫性增大,色泽苍白或带灰黄色,表面光滑,有油腻感,边缘厚而钝,切面呈淡黄或黄红色,欠光泽,刀面脂肪沾染,质稍硬。TB组小鼠肝脏偏黄,质地中等,但与NG组比较颜色仍发浅。TD组与MG组无明显变化。
  光镜下:NG组小鼠肝小叶结构清晰完整,可见围绕中央静脉呈放射状排列的肝细胞索,肝细胞体积正常,界限清楚,中央可见大而圆的细胞核,胞浆均匀,无脂肪变性及炎性细胞浸润。MG组小鼠肝细胞内均可见充满大量脂肪滴,肝细胞气球样变,可见到程度不等的小叶区或汇管区炎细胞浸润、点状坏死。灌胃干预治疗后,TB组肝脏中央静脉的四周肝细胞结构尚存在,在远离中央静脉的肝细胞尚有轻度脂肪变性,可见炎症细胞浸润减少,与MG组相比,脂肪变性、炎症程度都减轻,但与正常肝脏仍存在差距;TD组与灌胃前后无明显变化。
  5、回肠病理变化
  NG组小鼠末端回肠黏膜各层结构基本完整,绒毛排列有序、整齐,不疏松,上皮细胞形态正常,呈高柱状,未见明显黏膜充血水肿,肠腺排列整齐,固有层未见炎性细胞浸润;MG组小鼠末端回肠小肠绒毛稍疏松,部分萎缩,断裂缺损,高矮不一。上皮细胞紧密连接间隙增宽,黏膜上皮细胞坏死脱落,上皮层与固有层分离,部分可见水肿和炎性细胞浸润。应用布拉氏酵母菌治疗后,TB组肠黏膜损伤情况较MG组减轻。TD组与MG组无明显改变。
  6、Occludin蛋白、IL-17在小鼠回肠末端组织的表达情况
  Occludin蛋白表达情况:NG组Occludin蛋白均匀一致的分布在肠上皮细胞连接处的顶端,呈线状分布,呈表达很强的棕褐色信号;MG组Occludin蛋白阳性染色明显减弱,连续性降低,分布不均,较NG组表达减少。干预治疗后,TB组较MG组Occludin蛋白表达增强,染色加深,连续性好转。TD组与MG组差异不大。IL-17表达情况:与NG组比较MG组表达增加,干预治疗后TB组表达减少,TD组与MG组无明显变化。
  7、回肠组织中Occludin、 IL-17A、TNF-α、RORtmRNA的表达情况
  回肠组织中Occludin mRNA的表达:MG组与NG组比较表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B与MG组比较表达增加,但仍低于N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D组与MG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回肠组织中IL-17A、RORγt、TNF-αmRNA的表达:MG组与NG组比较表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B与MG组比较表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D组与MG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1、高脂饮食可以成功建立小鼠NASH模型,NASH小鼠存在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2、NASH小鼠肠黏膜上皮紧密连接Occludin蛋白表达减少,机械屏障受损,可能是加重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
  3、NASH小鼠存在肠黏膜免疫屏障损伤,肠黏膜通透性增加,Th17淋巴细胞通路可能参与其免疫应答。
  4、布拉氏酵母菌可以降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改善肝细胞脂肪变和炎症程度,起到治疗NASH的作用。其可能是通过增加紧密连接Occludin蛋白表达,调节肠黏膜免疫应答而发挥作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