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五四”前后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欲观与德智观浅析——以20世纪10—20年代为断限
【6h】

“五四”前后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欲观与德智观浅析——以20世纪10—20年代为断限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绪论

1、研究意义

2、研究动态

3、资料、方法、思路

一、有所节制的欲望顺适和满足

1、五四之前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欲观

2、陈独秀的理欲观

3、胡适的理欲观

4、蔡元培的理欲观

二、克制欲望,张扬理性

1、杜亚泉的理欲观

2、吴宓的理欲观

三、反对科学崇拜,主张以德统智

1、五四之前中国知识分子的德智观

2、梁启超的德智观

3、梁漱溟的德智观

4、张君劢德德智观

四、以科学为本位的重智轻德观

1、胡适的德智观

2、陈独秀的德智观

3、蔡元培的德智观

五、余论

1、对知识分子理欲观的思考

2、对知识分子德智观的思考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20世纪10-20年代,是中国社会的剧烈转型时期。在此期间,社会制度和社会习俗经历了急骤的变迁,个人观念和内心情感随之经历了非同寻常的矛盾冲突和调适、选择。辛亥革命在推翻了相延两于多年的封建帝制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传统价值系统的分崩离析;而五四时期,中西文化相摩相荡、冲突中有对话、对话中亦有冲突,各种社会和文化思潮异彩纷呈,可谓中国近代史上思想最为活跃的时期。 这一时期,不同阶层的知识分子,由于经历、学养和个性等方面的差异,对中西新旧各种价值观的体认、评价和选择亦不相同。新文化派主张在较为彻底地清理传统和输入西方文明的基础上,再造中华文明,重建价值体系;文化保守派则虽然服膺于西方社会的文明成就,然而面对西方物质文明的冲击,他们也敏锐地觉察到了西方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冲突与对立,认为一味追求工业的进步和物质财富的积聚,并不能有效地解决人的生存和价值问题。因此,他们自觉不自觉地提出了如何处理物质与精神、科学与哲学等关系问题,并对道德伦理价值和人生意义等问题进行了深沉思考。 本文以五四时期(20世纪10-20年代)知识分子的理欲观与德智观为研究对象,集中探讨了陈独秀、胡适、蔡元培、梁启超、梁漱溟、吴宓、杜亚泉、张君劢等人对理欲与德智问题的认识。此期知识分子关于上述问题的思考启示我们:立足社会现实,关切人生问题,参酌古今、融汇中外,建立适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价值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应有之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