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晚清驻外公使与清政府教育改革
【6h】

晚清驻外公使与清政府教育改革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创新点

(四)研究范围的界定

一、 晚清大变局与驻外公使的派驻

二、 驻外公使对西方教育的考察

三、 驻外公使与教育改革

(一)变革科举制度

(二)主张建立专业新式学堂

1 、外语学堂的设立

2 、实业学堂的设立

3 、军事学堂的设立

4 、法律学堂的设立

(三)重视普通教育

(四)提出教学教法的改进

(五)管理留学教育

1 、努力推动留学教育的发展

2 、切实加强对留学教育的管理

(六)推动侨民教育

四、 驻外公使教育变革的典型人物分析

(一)刘锡鸿--保守中的先进者,先进中的保守者

(二)吕海寰--注重学生管理的忠实倡议者

(三)梁诚--容闳留学精神的继承者

五、 对驻外公使在晚清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评价

(一)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

1 、以身作则强调学习外语的重要性

2 、推动了近代中国实业教育的发展

3 、促进了中国军事教育的近代化

(二)驻外公使在晚清教育改革中的局限

1 、对近代中国女学的重视不足

2 、难以超越的窠臼:从中国文化中为西学寻找源头

3 、严密监视留学生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展开▼

摘要

鸦片战争结束后,胜利的西方国家不愿再像以往屈尊于中国“天朝大国”的威名之下,他们希望能够与清政府互派常驻使节,以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为此,西方驻外公使与清政府开始了长达25年的交涉。在交涉过程中,清政府在西方驻外公使的诱导下完成了三次具有尝试性的使节派遣,这为清政府派遣驻外公使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加上国内外交事务的逐渐增多,1875年,清政府任命郭嵩焘为驻英国公使,终于开启了近代外交的大门。
   为了寻求富国强民之道,走出国门之后的晚清驻外公使对西方社会进行了详细而客观的调查,他们发现西方国家对教育的巨大投资以及对国民教育的普及重视是其兴旺的根本,为了培养适应时务需求的各种实学人才,他们要求变革科举,兴办语言、实业、武备、法律学堂,并且提倡派遣优秀学生出国留学,以建立现代教育体制,不仅如此,在海外长期旅居的驻外公使们在保护中国侨民的同时也注意到侨民教育的重要性,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以及为清王朝培养更多的实学人才,他们积极筹办侨民教育事宜。回国之后驻外公使还亲身投入到教育改革的浪潮,他们通过创办新式学堂、上呈奏折等方式为清政府的教育改革积极出谋划策。
   驻外公使对新式教育的推广,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陈腐的教育观念,推动了晚清教育改革的步伐,但是,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他们,迟迟未能明确提出兴办女学的口号,在欣赏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时也总摆脱不掉“西学中源”思想的束缚,而且他们非常赞同镇压留学生革命运动,这些又反映了他们畏于封建势力,缺乏冲破封建传统文化束缚的勇气,同时这也决定了他们无法完成中国教育近代化的重任。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