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美竞技体育排球运动员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
【6h】

中美竞技体育排球运动员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引言

1 文献综述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2.2 访谈法

2.3 个案研究法

2.4 逻辑法

2.5 统计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中美体制分析与培养阶段划分

3.2 初级人才培养阶段:8—14岁(小学与初中阶段)

3.2.1 中国

3.2.2 美国

3.2.3 比较

3.3 中级人才培养阶段:14岁—17岁(省市青年队,学校高中阶段)

3.3.1 中国

3.3.2 美国

3.3.3 比较

3.4 高级人才培养阶段:18岁以上(省市一线队,大学成人)

3.4.1 中国

3.4.2 美国

3.4.3 比较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本文通过对中美两国竞技体育排球项目的实地考察,对相关业内人事的采访,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法、个案分析研究法、统计法等科研方法,分析比较了中美两国竞技体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着眼于后备人才的选材与培养,把中、美竞技体育中排球运动员的培养分为三个阶段,即:初级人才培养阶段,中级人才培养阶段和高级人才培养阶段,并对各阶段中两国运动员的选拔输送架构、日常训练、组队参赛等情况进行深入剖析。
  本文首先对我国举国体制形成的历史背景做了一个概述。建国初期我国经济落后,国民生活水平不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参照前苏联的举国体制——集中选材培养模式,形成了青少年体校、省市队、国家队三级培养体系。在这特定的历史时期,中国的举国体制发展方针,在短时间内集中我国人力、物力、财力,重点投入,成龙配套,培养出了许多高水平运动员乃至世界冠军。随着科技进步、时代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自1995年始,竞技体育排球项目开始走向市场化改革,出现了俱乐部冠名,甲A联赛开始实行主客场制,但是排球运动的选材培养模式至今都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人们逐渐意识到,中国竞技体育排球项目后备人才的培养,如果还是延续旧体制下的集中选材、培养模式是不够的,我们应顺应社会发展,与时俱进,走举国体制的改革新路。
  本文将中美体育人才培养分为初级(小学、初中)、中级(高中、省市青年队)和高级(大学、省市一队、国家队)三个阶段,分别进行了比较分析。
  初级阶段从学校体育入手,围绕着青少年时期这一体育兴趣、体育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展开,从中美两国小学、初中体育课堂排球教学的场地、器材、授课时间、教学效果几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指出了我们的问题所在,即:我国中小学缺乏排球运动室内场馆,而且教授排球项目的阶段性、连续性、科学性不够,授课效果不佳。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提出建议:针对排球的项目特点,适当增加排球的授课时数,把培养学生的球性与手感作为重点,进而培养学生对排球的兴趣,激发学生参与排球运动的热情。
  本文在对中级培养阶段的论述中,分别阐述了中美人才培养和人才输送的架构问题。中国运动员是经过学校、体校、省市青年队等层层筛选,从青少年时期进入专业队开始进行大运动量的专项化训练,运动水平提高很快但学业受到搁置。中级阶段竞技体育发展以各个地方队为主,而学校体育发展缓慢,逐渐淡出了竞技体育人才培养阶梯。美国的中级人才培养阶段与我国大不相同,主要体现在赛季衔接、参赛资格、赛程安排上。美国教育部与美国排球协会分别组织各自系统内的比赛,他们相互协调,发展成了一种和谐共建、协调互进的良好局面,共同形成了美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学生利用业余时间,通过参加每年教育部组织的校际比赛(9月-12月)和排协每年组织的俱乐部比赛(1月-7月),丰富场上经验、提高技战术水平。与此同时,美国的校际排球运动蓬勃展开,企业私人俱乐部顺应市场、发展迅速。在中级培养这一阶段,美国排球比赛的常规化,两个系统赛季衔接的有序化,使得美国排球得到了极大的普及,运动员在业余时间通过参加两个系统内的训练、比赛发展运动专长,为大学之路做下铺垫。学校与俱乐部之间的紧密关系和协调发展,对于美国的体育产业、体育文化也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
  高级人才培养阶段,通过中美大学在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中所发挥的作用及运动员素质的全面性的对比,指出了中国竞技体育存在的问题与弊端,阐明了人性化管理、终身教育的重要性,论述了给予运动员良好的教育,提高运动员的文化素质是解决退役运动员就业难的问题的关键。
  本文用数据和实例把中美竞技体育运动员人才培养模式逐层剖析,围绕着各阶段人才培养的架构模式,通过对比与分析,指出了我国竞技体育排球项目在后备人才培养、竞赛组织机构间的协调中存在的不足。重点强调了运动员培养的人性化管理、终身教育、体教结合、大众排球等问题。阐明了美国竞技体育排球运动员的培养模式对我国体育改革的借鉴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