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高强度间歇和中强度持续训练对青年肥胖女性体脂分布的影响
【6h】

高强度间歇和中强度持续训练对青年肥胖女性体脂分布的影响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肥胖的定义、流行现状及危害

1.2 肥胖界定标准

1.2.1 参数测量法

1.2.2 仪器测量法

1.3 运动与肥胖

1.3.1 运动强度划分标准

1.3.2 运动与减肥

1.3.3 高强度运动与减肥

1.4 中等持续运动与高强度间歇运动效果对比

1.4.1 坚持性

1.4.2 腹部内脏脂肪(Visceral Abdominal Tissue,VAT)

1.4.3 心血管功能

1.4.4 基础代谢率(basal metabolic rat,BMR)

1.5 总结及研究展望

2 实验对象与方法

2.1 实验对象

2.2 实验设计

2.2.1 实验分组

2.2.2 实验测试流程

2.2.3 运动训练干预

2.3 实验指标和测试方法

2.3.1 饮食

2.3.2 体力活动

2.3.3 运动中能耗量测试

2.3.4 VO2max测试

2.3.5 人体形态学指标

2.3.6 身体成分测试

2.3.7 VAT和SAT横截面积

2.3.8 血液指标

2.3.9 BMR

2.4 主要实验仪器

2.5 实验试剂盒

2.6 统计学处理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初始指标比较

3.2 基本指标

3.2.1 运动干预时间和运动功率

3.2.2 一次运动过程中能耗量

3.2.3 运动时RPE和心率

3.2.4 饮食热量、体力活动量、基础代谢率

3.3 VO2max

3.4 体重、Fat%、全身及局部脂肪量

3.4.1 体重变化

3.4.2 全身Fat%

3.4.3 全身瘦体重

3.4.4 全身脂肪量

3.4.5 身体各部位脂肪量

3.4.6 腹部脂肪面积

3.5 血常规指标

4 全文讨论

4.1 实验设计和运动方案

4.2 两种训练方案对Fat%和总体脂量的影响

4.3 两种训练方案对不同部位脂肪量的影响

4.4 两种训练方案对VAT和SAT的影响

4.5 两种训练方案对最大摄氧量和血液指标的影响

4.6 本研究的局限及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展开▼

摘要

目前,肥胖及其相关代谢性疾病(如冠心病、2型糖尿病等)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成为危害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久坐、运动不足的生活方式和/或高热量膳食是肥胖的重要原因。因此,适当增加运动和控制饮食是防控这些疾病的基础手段。持续中低强度有氧运动(Moderate-intensityContinuousTraining,MCT)可以有效提高脂肪消耗、改善体内糖脂水平和提高有氧适能,因此成为一种广为接受的减肥和健身方法。但中低强度有氧运动持续时间较长运动节奏单调,大多数人群(尤其是肥胖人群)难以坚持。
  近年来,高强度间歇运动(High-intensityIntervalTraining,HIT)对身体健康方面的影响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其提高心肺功能、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和减少身体脂肪含量的效果也得到初步证实。相同运动量下,HIT较MCT运动时间短,易于坚持。然而,国内外对HIT的减肥效果多采用身体质量指数(BMI)与全身体脂百分比(Fat%)进行评价。HIT对身体不同部位,尤其是腹部脂肪的影响效果研究较少,另外,也缺乏在相同运动量下HIT和MCT减肥效果的对比研究。
  研究目的:在克服相同机械功的情况下,比较12周HIT组和MCT组对青年肥胖女性Fat%、全身体脂含量和局部体脂含量,尤其是对腹部内脏和皮下脂肪含量的影响。
  研究方法:43名青年肥胖女性(Fat%:38.6±3%)随机分成三组:HIT组、MCT组和安静对照组(CON),实验干预12周。两个运动组采用功率自行车分别以90%最大摄氧量(V(·)O2max)和60%V(·)O2max强度运动,1次/天,4天/周(前4周,3天/周)。HIT组每4分钟为一运动单元,间歇3-4分钟再进行下一个4分钟运动单元,MCT组持续运动,调整两组运动时间以达到相同机械功(从200KJ到400KJ)。干预过程中三组受试者保持与干预前相同热量饮食摄入、饮食习惯和体力活动量。干预前后分别采用双能X线测试受试者全身脂肪含量和局部脂肪含量、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对腹部皮下脂肪面积和腹部内脏脂肪面积进行测量。并对运动中的耗能量、心率、主观体力感觉进行监控。
  研究结果:
  (1)三组各指标初始水平除血清胆固醇(P=0.045)外,均无统计学差异。
  (2)三组体重、体脂百分比、全身脂肪量的变化:
  12周干预后,HIT和MCT体重(HIT:68.94±12.06kgvs64.97±10.2kg,P=0.000;MCT:68.35±9.55kgvs64.13±7.9kg,P=0.000)、体脂百分比(HIT:38.23±2.39vs36.34±2.53,P=0.000;MCT:38.66±3.32vs37.03±2.5,P=0.004)和全身脂肪量(HIT:26.54±6.05kgvs23.78±4.98kg,P=0.000;MCT:27.26±5.5kgvs23.79±3.71kg,P=0.003)均降低,且具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各指标下降幅度无统计学差异。CON组干预前后体重(P=0.986)和全身脂肪量(P=0.823)均无统计学差异,体脂百分比(P=0.027)干预后有所增加,且具有统计学意义。
  (3)三组不同部位体脂含量的变化
  12周干预后,HIT腹部Android区域脂肪量(2.07±0.63kgvs1.88±0.58kg,P=0.001)降低,且具有统计学意义,MCT和CON干预前后腹部Android区域脂肪量(MCT:1.96±0.45kgvs1.82±0.29kg,P=0.055;CON:2.33±0.83kgvs2.3±0.86kg,P=0.683)均无统计学差异。
  12周干预后,HIT和MCT髋部Gynoid区域脂肪量(HIT:4.6±0.84kgvs4.31±0.74kg,P=0.000;MCT:4.49±0.81kgvs4.27±0.62kg,P=0.038)均降低,且具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下降幅度无统计学差异。CON干预前后髋部Gynoid区域脂肪量(4.99±1.39kgvs5.02±1.39kg,P=0.657)无统计学差异。
  12周干预后,HIT和MCT左臂脂肪量(HIT:1.58±0.38kgvs1.4±0.34kg,P=0.000;MCT:1.54±0.39kgvs1.42±0.29kg,P=0.022)、右臂脂肪量(HIT:1.54±0.42kgvs1.42±0.37kg,P=0.002;MCT:1.56±0.37kgvs1.43±0.24kg,P=0.015)、躯干脂肪量(HIT:12.74±3.58kgvs10.78±2.84kg,P=0.000;MCT:12.68±2.59kgvs10.72±1.86kg,P=0.001)、右腿脂肪量(HIT:4.88±0.97kgvs4.63±0.82kg,P=0.002;MCT:4.94±0.99kgvs4.62±0.81kg,P=0.009)均降低,且具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各指标下降幅度无统计学差异。CON组干预前后左臂脂肪量(1.63±0.55kgvs1.57±0.54kg,P=0.127)、右臂脂肪量(1.75±0.73kgvs1.78±0.73kg,P=0.416)、躯干脂肪量(13.91±4.9kgvs13.48±4.45kg,P=0.361)均无统计学差异。右腿脂肪量(5.35±1.6kgvs5.56±1.64kg,P=0.004)干预后有所增加,且具有统计学意义。
  12周干预后,HIT左腿脂肪量(4.73±0.88kgvs4.49±0.75kg,P=0.009)降低,且具有统计学意义,MCT和CON干预前后左腿脂肪量(MCT:4.74±1.1kgvs4.54±0.84kg,P=0.139;CON:5.23±1.57kgvs5.31±1.58kg,P=0.304)均无统计学差异。
  12周干预后,MCT头部脂肪量(1.1±0.1kgvs1.06±0.09kg,P=0.008)降低,且具有统计学意义,HIT和CON干预前后头部脂肪量(HIT:1.62±2.19kgvs1.06±0.11kg,P=0.332;CON:1.07±0.09kgvs1.12±0.12kg,P=0.002)均无统计学差异。
  (4)三组腹部内脏脂肪面积和腹部皮下脂肪面积的变化
  HIT相比干预前腹部内脏脂肪面积减少了16.38%(34.53±16.38cm2vs29.67±11.96cm2,P=0.007),但MCT运动干预前后无统计学差异(31.31±9.71cm2vs31.09±8.49cm2,P=0.843),两组变化值存在交互作用(P=0.023)。CON干预前后,腹部内脏脂肪面积无统计学差异(33.05±9.13cm2vs32.53±11.23cm2,P=0.691)。
  HIT和MCT相比干预前腹部皮下脂肪面积分别减少了18.3%和12.5%(HIT:131.61±42.04cm2vs111.25±35.64cm2,P=0.000;MCT:132.94±31.98cm2vs118.18±20.25cm2,P=0.01),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下降幅度无统计学差异,CON干预前后,腹部皮下脂肪面积无统计学差异(142.99±41.68cm2vs143.47±37.48cm2,P=0.941)。
  (5)三组血清学指标和V.O2max的变化
  三组甘油三酯(HIT:0.84±0.38mmol·L-1vs1.01±0.44mmol·L-1,P=0.122;MCT:0.9±0.29mmol·L-1vs0.92±0.42mmol·L-1,P=0.877;CON:0.84±0.26mmol·L-1vs0.95±0.36mmol·L-1,P=0.429)、胆固醇(HIT:3.25±0.52mmol·L-1vs3.45±0.72mmol·L-1,P=0.326;MCT:3.74±0.56mmol·L-1vs3.75±0.7mmol·L-1,P=0.956;CON:3.38±0.5mmol·L-1vs3.47±0.92mmol·L-1,P=0.744)和低密度脂蛋白(HIT:1.8±0.4mmol·L-1vs1.94±0.56mmol·L-1,P=0.244;MCT:2.09±0.49mmol·L-1vs2.25±0.53mmol·L-1,P=0.156;CON:1.85±0.36mmol·L-1vs2.01±0.71mmol·L-1,P=0.407)干预前后均无统计学差异。
  12周干预后,MCT高密度脂蛋白(1.24±0.2mmol·L-1vs1.08±0.18mmol·L-1,P=0.042)降低,且具有统计学意义。HIT和CON高密度脂蛋白(HIT:1.07±0.25mmol·L-1vs1.05±0.23mmol·L-1,P=0.812;CON:1.15±0.27mmol·L-1vs1.03±0.23mmol·L-1,P=0.162)干预前后均无统计学差异。
  12周运动干预后,HIT组和MCT组V(·)O2max(HIT:30.18±4.4ml·kg-1·min-1vs34.34±4.55ml·kg-1·min-1,P=0.000;MCT:28.11±3.81ml·kg-1·min-1vs31.71±3.75ml·kg-1·min-1,P=0.000)均增加,且具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增加幅度无统计学差异,CON组V(·)O2max干预后有所减少(29.56±3.65ml·kg-1·min-1vs28.09±3.6ml·kg-1·min-1,P=0.02),且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1)12周相同机械功的HIT和MCT训练均能减少青年肥胖女性全身体脂百分比和脂肪总量,效果相似。
  (2)12周HIT训练可以减少青年肥胖女性腹部脂肪量,但相同机械功的MCT训练无此效果。
  (3)12周HIT训练可以减少青年肥胖女性腹部内脏脂肪含量,但相同机械功的MCT训练无此效果;两种训练均能减少腹部皮下脂肪含量,且效果相似。
  (4)12周相同机械功的HIT和MCT训练均能提高青年肥胖女性有氧能力,且效果相似。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