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传播学视角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
【6h】

基于传播学视角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引言

(一)研究依据和意义

1.研究依据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创新点

2.不足之处

一、传播学视野下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内涵

(一)相关概念的解释

1.大众

2.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

(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传播要素剖析

1.传播者

2.传播内容

3.传播媒介

4.受众

5.反馈

(三)传播学视角下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内涵的界定

二、从传播要素角度解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

(一)基于传播者角度的解析

(二)基于传播内容角度的解析

(三)基于传播媒介角度的解析

(四)基于受众角度的解析

(五)基于反馈角度的解析

三、传播学视野下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实现途径

(一)提高传播者可信度,让大众信服与践行

1.重视传播者的信誉度的提升

2.加强传播者专业权威形象的树立

(二)贴近大众日常生活,丰富传播内容素材

1.提高传播内容可接受性

2.提高传播内容对现实生活的有益性

(三)挖掘传统媒介潜力,拓展新兴媒介优势

1.继续挖掘传统传播媒介的传播潜力

2.努力拓展新兴传播媒介的创新运用

(四)注重受众理论诉求,尊重受众主体地位

1.满足受众的理论诉求是实现重点

2.为受众释疑解惑是关键

3.尊重受众的主体地位是立足点

(五)完善反馈机制建立,重视反馈信息收集

1.注重反馈渠道的疏通与拓宽

2.重视反馈信息的收集与处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展开▼

摘要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当前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又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核心与先导”,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存在一个大众化的问题,主要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哲学形态,它在形式上是由马克思主义的概念、范畴、命题和问题所构成的理论体系,与人民大众生活的实践存在一定差异和距离。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实质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转变成为人民群众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理论武器,即群众易懂、易用的理论工具。但是,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传播给中国广大的人民群众,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借助于各种传媒手段和传媒模式,采用通俗的大众化的语言,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成果传播给人民大众,使大众能够理解、接受并且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内化为自己实践的指导思想与行动准则,最终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过程,是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信息发出与接受的传播过程,因此,可借助传播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本文从传播学的视角出发,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过程中的构成要素: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众和反馈,从传播要素角度解析了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作用或影响,并探究了传播学视野下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实现途径。为更好的运用传播学理论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
  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部分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引言。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依据和意义,并且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指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及创新点。
  第二部分,传播学视野下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内涵。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相关的概念,分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传播系统的构成要素,并对传播学视角下马克思丰义哲学大众化的内涵进行了界定:传播者利用各种传播媒介,采用大众听得进的语言和易接受的方式传播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成果,使之被人民大众所接受和掌握,进而逐渐自觉地内化为指导其社会实践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同时人民大众也发挥主体能动性反馈传播者的双向信息交流过程。
  第三部分,从传播要素角度解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从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众及反馈五个传播要素角度解析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作用或影响。
  第四部分,传播学视野下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实现途径。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传播过程中的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众及反馈五个要素入手,理论联系实际,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实现路径,为更好的将传播学的理论与方法运用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实践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对策。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