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李更生教育思想研究
【6h】

李更生教育思想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原始资料的挖掘

(二)传记类资料不断丰富

(三)期刊论文类资料不断发展

三、研究的目的、内容、关键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的关键

(四)采用的研究方法和分析可行性

四、创新之处

五、核心概念界定

第一章 李更生教育思想的形成过程及原因

一、李更生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

二、李更生教育思想形成的原因

(一)对儒家教育思想的借鉴

(二)教育实践是其教育思想产生的前提

(三)近代民主革命思潮是教育思想的基础

(四)近现代西方教育理论是其教育思想完善的外在条件

第二章 李更生教育改革实践

一、锐意改革,建设省立八中

(一)践行平民教育思想,争取多出人才

(二)开放办学,满足学习需要

(三)重视人才,礼遇名师

二、无私无畏,成志中学得以发展

(一)临危受命,入校约法

(二)转赠私产,政府为成志中学立案

(三)卧薪尝胆,为校舍集资

三、激浊扬清,重振省立九中

四、树立旗帜,担任六师附小主事

第三章 李更生教育思想的内容

一、重视德育、爱国为上

二、办学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三、民主治校、尊师爱生

四、注重实践、求取真知

(一)教育实践的基本原则——从事上磨练

(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求得真理

五、因地制宜,厉行新制

六、强调教师要以身作则

第四章 李更生教育思想评析及其借鉴意义

一、李更生教育思想评析

(一)教育思想特征

(二)历史地位与影响

二、李更生教育思想的借鉴意义

(一)进一步思想解放,更新教育观念

(二)教学要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因材施教

(三)教学中的实践环节不容忽视

(四)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展开▼

摘要

二十世纪初,正是中国内忧外患交迫,一步步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沉沦的时期;也是一个革命风云跌宕、风雷激荡的年代。淮安这颗早年运河上的明珠,由于漕运废弃,已经黯然失色,百叶疲敝;再加连年旱涝,民不聊生,尤其是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和掠夺,更加深化了社会的穷困和民族的危机。救国救民的重任,就这样无声无息地在呼唤着有志青年,激励他们走上救亡图存的征途。
  生长在危机四伏背景下的李更生(1883年-1927年),名荃,字亘孙,出生于江苏省淮安县。他亲眼目睹了封建统治的黑暗,帝国主义的张牙舞爪,于是他怀着爱国的赤子之心,怀着救国的凌云壮志,1902年进入新办的江北高等学堂学习。他积极学习新知识,接触到了各种新思潮。李更生认为教育是“立国之本”,在江北高等学堂学习三年后,从1906年起,他投身于教育事业,以培养人才、振兴国家为己任。他主张办学要有“世界眼光”,尤其要“锐意改革”,要切合我国的社会需要,以“竖起脊梁担事”的精神,无私无畏,勇往直前地探索适应世界潮流和合乎中国国情的革新教育道路。
  论文将采用文献法、历史研究法并结合比较的方法进行研究。锁定李更生在教育领域的历史作为。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通过广泛搜集、查阅相关历史资料文献,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阐述李更生教育思想产生的原因及形成过程、分析李更生的教育活动与思想内容,阐述李更生教育思想的影响并对其做出客观评价。
  绪论:总体介绍本文的选题缘由、研究意义、研究现状与研究方法、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与核心概念的界定。
  第一部分介绍李更生教育思想的形成及其原因。在二十世纪初,中国大地风雷激荡,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浪潮汹涌澎湃,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李更生在总结过去办学经验的基础上,联系中国新旧教育制度交替的实际,吸收西方资产阶级教育中有益的主张和措施,初步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奠定了他教育思想的基础。
  第二部分主要介绍李更生教育改革的实践。主要以江苏省立八中、九中、成志中学等学校为例,介绍李更生先生的改革。
  第三部分分析李更生教育思想的内容。李更生主张教育首先必须贯彻爱国主义精神,要重视德育;其次,他强调办学要面向世界,吸取国内外众家之长;第三,主张民主治校,尊师爱生;第四,要注重实践,探求真知;第五,因地制宜,厉行新制;最后强调教师要以身作则。
  第四部分对李更生教育思想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与评价并阐述其借鉴意义。李更生教育思想具有创新性、先进性、实用性等进步意义;同时也存在依赖性、理论不成系统性的不足之处。通过对李更生教育思想的整理分析,从整体上把握其教育思想,并对当今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研究李更生教育改革与实践,挖掘李更生的教育思想,不仅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同时也可以深化我国中小学教育史的研究,而且能够为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历史借鉴,促进我国教育更好地向前发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