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现代农业背景下基层农技人员培训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6h】

现代农业背景下基层农技人员培训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路线及方法

1.4.1 研究路线

1.4.2 研究方法

1.5 国外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培训现状

1.5.1 国外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培训现状

1.5.2 我国农民培训的主要途径

2 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2.1 理论基础

2.1.1 人力资本理论

2.1.2 需要层次理论

2.1.3 行为改变理论

2.2 概念界定

2.2.1 现代农业

2.2.2 基层

2.2.3 农技推广

2.2.4 培训

2.2.5 现代农业技术

3 现代农业背景下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素质要求

3.1 现代农业的特征及其发展意义

3.1.1 现代农业特征

3.1.2 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意义

3.2 国内外农技推广人员的素质要求

3.3 现代农业背景下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素质要求

3.4 我国农技推广人员所面临的问题

3.4.1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数量较多,但受教育程度较低

3.4.2 农业技术人员缺乏职业培训

3.4.3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年龄偏大

3.5 基层农机推广人员参加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存在的问题

3.5.1 培训数量少,内容不够深入

3.5.2 学习资料少,途径不够多元

3.5.3 积极性不高,管理不够严格

4 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参加现代农业技术培训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样本选取机构简介

4.2 问卷统计描述性分析

4.2.1 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基本特征

4.2.2 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对于自身农技知识水平的评价

4.2.3 关于日常学习及培训积极性的调查研究

4.2.4 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对现代农业了解程度调查

4.3 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参加现代农业技术培训的影响因素

4.3.1 研究假说

4.3.2 模型的选择与假设

5 结论与对策建议

5.1 结论

5.2 对策与建议

5.2.1 增加学习资料,建立多种途径

5.2.2 加深学员认识,加强培训管理

6 结束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展开▼

摘要

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对于现代农业技术的培训意愿,直接关系着现代农业技术推广的深度和广度。在此背景下,本文针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对其影响因素展开研究,这对于提高培训质量,更好地发挥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首先通过对河北农业大学2014年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培训普通班的170名学员进行问卷调查和半结构访谈,分析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自身特征、自我评价与认识情况、人员日常自主学习农业知识情况等多个因素。其次,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进行全局检验。
  研究表明61%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比较愿意参加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其中大多农技推广人员工作经验都在10年以上,大专以上学历的占64.6%,对自身农技知识满意度较高的占86%,人员日常自主学习农业知识情况的占63%。
  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得出现代农业知识的了解程度系数值为0.885,说明对现代农业知识了解程度的自我评价越高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参加现代农业技术培训的意愿越大;自己学习农业知识的积极性评价系数值为1.196,说明认为自己学习农业知识的积极性越高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参加现代农业技术培训的意于越大;自己所掌握的农业知识的满意度系数值为-0.848,说明对自己所掌握的农业知识越满意的基层农机推广人员,参加现代农业技术培训的意愿越小;逃课情况系数值为-0.61,说明逃课情况越明显参加现代农业技术培训的意愿越小。对培训内容的预习和回顾系数值为1.028,说明对培训内容的预习和回顾程度越高的基层农机推广人员,参加现代农业技术培训的意愿越大。
  根据研究结果与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增加学习资料,拓宽学习途径;针对性的分发所需要的相关农业知识的资料,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全方位刺激人的各种感官,能将枯燥的授课变成生动活泼的培训,调动双方的积极性。第二,加深学员认识,加深培训管理。培训前,做好动员工作,激发学员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培训中,注重用采用新技术、同时采取灵活多变的培训方式,激发学员与讲师的互动性,培训后,要安排学员与讲师的交流时间,学员也可以根据讲师的授课内容授课形式等提出合理建议,使讲师的授课质量得到不断改进和提升,从而更加适应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需求。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