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傅作义与奋斗学校研究(1940-1952)
【6h】

傅作义与奋斗学校研究(1940-1952)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绪论

一、选题起源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第1章 傅作义与奋斗学校的创建

1.1 绥远地区的基本情况

1.2傅作义在绥西创办奋斗学校

1.3 从小学到中学:奋斗学校的成长历程(1940—1952)

第2章 傅作义的奋斗教育模式

2.1 “八级教育”的设计理念

2.2 学校的运营

2.3 学校的管理

第3章 傅作义的奋斗精神内涵

3.1 “奋斗”校名的由来

3.2 奋斗教育思想的渊源

3.3 奋斗精神的实质

3.4 奋斗精神的特征

第4章 傅作义对奋斗学校的影响

4.1 抗战时期傅作义对奋斗模式的初探

4.2 解放战争中奋斗师生随傅作义部辗转

4.3 绥远方式下傅作义奋斗教育的新生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展开▼

摘要

在抗日战争年代,傅作义为抚恤烈士遗孤,帮助所属干部教育子弟,曾以“奋斗”为校名创办了一系列小学、中学,既解决了适龄子女入学问题,又为社会培养出大批人才。在办学过程中,傅作义以敏锐的眼光汲取当时各类教育模式的长处,将军人的独到教育见解融入办学教育理念中去,形成奋斗“八级教育”体系,经过十余年的办校实践,虽然只实现了一部分,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奋斗教育”模式。同时,在奋斗学校和师生中间,也形成了以学校为纽带的奋斗精神。
  在战时这个特定时间,傅作义开办“奋斗学校”同样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史料表明,“奋斗学校”对维持军心、民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而且在绥远边疆教育领域也占有一席之地。在这种新的教育模式下培养出的“新型人才”对于新中国建立之初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时至今日,“奋斗学校”积累的经验以及所制定的相关政策、规章制度等,仍为当代教育者所反思与借鉴,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著录项

  • 作者

    闫梦月;

  • 作者单位

    河北大学;

  • 授予单位 河北大学;
  • 学科 中国史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彭小舟;
  • 年度 2016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教育史;
  • 关键词

    傅作义; 奋斗学校; 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