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止晕合剂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6h】

止晕合剂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论文说明:中英文对照

硕士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及硕士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摘 要

前 言

对象与方法

结 果

讨 论

结 语

致 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病例观察表格式

附录2 综述 中医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附录3 加味温胆汤配合针剌治疗颈性眩晕65例

展开▼

摘要

本文研究目的:通过观察止晕合剂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insufficiency,VBI)性眩晕患者临床伴随症状、血液流变学、血液动力学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等指标的影响,明确其临床疗效,探讨其作用机理,为进一步规范和扩大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研究方法:按照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发布的《中药新药治疗眩晕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规定的诊断标准、试验病例标准和疗效标准,将76例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病例,随机分入盐酸培他啶对照组,和在此基础上加服止晕合剂的治疗组。在治疗结束后各观察指标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判定对照组和止晕合剂治疗组的疗效。 研究结果:止晕合剂治疗组较对照组及自身前后对比,各伴随症状中眩晕、头痛、恶心呕吐、转颈诱发试验(+);血液流变学中全血粘度(高切、低切)、红细胞压积;经颅多谱勒检查中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收缩期血流最大流速(VS)及博动指数(PI);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中Ⅰ、Ⅲ波的峰潜伏期(peaklateacy,PL),Ⅰ-Ⅲ波的峰间潜伏期(interpeaklatency,IPL)比较均为:P<0.05,有显著差异。恶心呕吐这一症状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说明改善该症状,两组疗效无显著差异。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中Ⅴ波的PL,Ⅲ-Ⅴ波的IPL,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说明改善中枢性缺血的有效程度,无显著差异。 研究结论:止晕合剂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及客观阳性体征,具有改善椎-基底动脉的供血,降低全血高切比粘度、低切比粘度、红细胞压积,使脑干听觉通路不同水平相应的动作电位恢复正常,改善听神经,桥脑下段和桥脑上段(或中脑下段)的电活动等作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