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养血通脉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6h】

养血通脉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英文缩略词表

声明

前言

第一部分临床研究

一、试验目的

二、一般资料

三、研究方法

四、统计方法

五、结果

六、结论

七、讨论与体会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理论研究

第一节祖国医学对眩晕的研究概况

第二节养血祛风,化痰逐瘀是中医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基本大法

第三节养血通脉汤方证释义

参考文献

附表眩晕病中医证候、体证评分表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特点为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且易致急性脑血管病。目前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治疗,由于西比灵,尼莫地平等药物的广泛应用,使有效率显著提高,但无论采用药物治疗或手术疗法,其复发率均较高。因此如何进一步提高其显效率及减少复发仍然是临床医师不懈求的目标。 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取得较大进展,对伴随症状的整体改善有明显优势,特别在缓解期,中医药可根据患者不同表现固本培元治疗,减少眩晕的复发。本文系统回顾和总结了古代医家对眩晕的认识和现代中医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治疗进展,根据中医学和现代医学关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理论,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的发病机理及其治疗方法作了初步探讨。本次研究尝试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进行探讨,提出养血祛风,化痰逐瘀是中医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基本大法,并从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角度探讨养血通脉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作用机理。 方法: 本研究将76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对照组33例。 治疗组:养血通脉汤(鸡血藤30g、首乌15g、枸杞12g、黄芪15g、枣皮12g、天麻15g、姜半夏12g、川芎15g、葛根15g、丹参15g、钩藤15g、泽泻12g)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二次服。尼莫地平:20mg,每天三次。 对照组:尼莫地平,20mg,每天三次。疗程为三周。疗程结束后对两组的证候积分、总体疗效、颅内血流动力学及血液流变学进行对比观察。 结果: (1)总体疗效比较:治疗组痊愈12例,显效19例,好转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34%;对照组痊愈5例,显效10例,好转1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1.82%,经Ridit检验,P<0.05,说明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 (2)中医证候疗效比较:两组药物对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患者中医证候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治疗组对中医证候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 (3)颅内血流动力学比较: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后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P<0.01);治疗组治疗后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1,P<0.05)。 (4)血液流变学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等)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但治疗组全血粘度、纤维蛋白原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 结论: 养血通脉汤无论在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临床症状还是在改善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指标方面均有较好疗效,值得进一步对其作用机制加以探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