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想象与现实:明清客籍贵州文人视域中的“苗人”社会生活
【6h】

想象与现实:明清客籍贵州文人视域中的“苗人”社会生活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第四节 概念界定

第一章 客籍贵州文人视域中的“苗人”服饰

第一节 客籍贵州文人视域中的“苗人”服饰

第二节 客籍贵州文人视域中的“苗人”银饰

第二章 客籍贵州文人视域中的“苗人”饮食和居所

第一节 客籍文人视域中的“苗人”饮食

第二节 客籍贵州文人视域中的“苗人”居所

第三章 客籍贵州文人视域中的“苗人”礼仪习俗

第一节 客籍贵州文人视域中的礼仪

第二节 客籍贵州文人视域中的“苗人”祭祀

第四章 客籍贵州文人视域中的“苗人”鬼神信仰和岁时民俗

第一节 客籍贵州文人视域中的“苗人”鬼神信仰

第二节 客籍贵州文人视域中的“苗人”岁时民俗

第五章 想象与现实之间产生差异的原因

第一节 汉文化中心主义思想根深蒂固

第二节 自身地理环境及思想认识的局限

第三节 正统文化对“异己文化”的态度

第四节 文人自身认识的不足

第五节 文化的差异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贵州是一个到晚近才逐渐被外界人所认识和关注的区域,其实际的情形一直不被外界所清晰的认识。曾几何时,人们谈到贵州总能想到民间流传的谚语:“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这一流传甚广的谚语也让贵州在外界人的眼中流下了贫穷、落后、野蛮、不开化等一系列的标签。笔者在本文的研究中,意在通过“想象”与“现实”这两个方面的对比以及对产生二者之间差异的原因进行叙述,以此来揭示贵州苗族民众的社会生活。明清时期,王朝政府通过“改土归流”和建立行省、派遣流官等一系列措施,使贵州的风土人情、自然风俗、民族成分等情况逐渐被外界的人所了解。通过对大量地方志和历史文献中关于明清客籍贵州文人这一群体对苗族社会生活所见所闻的梳理,揭示苗族民众的社会生活和不为外界所知道的客观事实是本文写作的主要目的。
  本研究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描写客籍贵州文人视域中的“苗人”服饰。这一部分主要写的是服装和银饰两个方面。苗族民族服饰真实的反映了苗族的历史,被称之为“穿在身上的史诗”。服饰色彩的运用、各种蜡染技术的再现以及巧妙的运用各种银饰品来装饰各个部分,真实的再现了这一民族服饰的特点。第二部分描写客籍贵州文人视域中的“苗人”饮食和居所。民以食为天,温饱问题是我们日常生活急需解决的两个基本问题。在自然条件极其艰辛的社会时期,苗族民众用勤劳的双手为自己换来所需的食物以及居住场所,在今天这是件很容易的事,但是对于当时的他们来说实属不易。第三部分描写客籍贵州文人视域中的“苗人”礼仪习俗。在解决了吃饭穿衣等基本生活问题之后,苗族民众开始着手创办属于自己的一套礼仪习俗,用来规范人们的日常行为,使其社会井然有序不至发生大的冲突与矛盾,再有这也使得苗族民众的精神生活得到充实。第四部分描写客籍贵州文人视域中的“苗人”鬼神信仰和岁时民俗。通过对鬼神信仰和岁时民俗两方面的研究,揭示当时社会生活下苗族民众的信仰崇拜。第五部分描写产生想象与现实这二者之间差异的原因。这是笔者在本文中描写的一个重点,通过分析这二者产生差异的原因才能更为客观的揭示苗族民众的社会生活。第五部分是对全文的一个总结。通过梳理客籍贵州文人这一群体,采用想象与现实之间的对比,力求客观真实的再现苗族民众的社会生活。希望我们今天的学者和外界不再用野蛮、落后等的态度来看待苗族民众,不再用“主流文化”的观点来把其它民族的文化视为“异己文化”。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