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苗族“滚山珠”的社会人类学探析
【6h】

苗族“滚山珠”的社会人类学探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一、导 论

(一)研究缘起与问题的提出

(二)本文使用(相关)的概念界定

(三)文献回顾与相关研究

(四)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五)研究理论、方法和资料来源

二、“滚山珠”简介

(一)主要田野点的社会概况

(二)小花苗支系

(三)“滚山珠”展演的文化空间

(四)“滚山珠”的展演历程

(五)“滚山珠”的现状

三、苗族芦笙文化和“滚山珠”赖以产生的历史、社会及生态基础

(一)芦笙文化及其历史

(三)“滚山珠”的历史、社会及生态基础

四、“滚山珠”的文化特征及社会功能

(一)“滚山珠”的文化特征

(二)“滚山珠”的社会功能

五“滚山珠”的变迁与传承

(一)“滚山珠”的变迁

(二)“滚山珠”的传承

六、“滚山珠”保护的对策建议

(一)纳入先进文化建设的行列和战略高度予以保护

(二)保持民族性,搭建民间展演平台

(三)组建“滚山珠”艺术协会,整合零散资源

(四)保护传承人

(五)考虑让“滚山珠”进课堂,培养源源不断的艺人

(六)拓展民族村寨旅游的开发,活态保护“滚山珠”文化

七、思考与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声明

展开▼

摘要

苗族芦笙舞“滚山珠”是产生于纳雍县猪场乡新春村小花苗支系中,在黔西北地区广为流传的一支苗舞奇葩。自上世纪80年代登上艺术舞台以来,就以服饰鲜艳、动作粗狂、曲调高昂、难于模仿而著称,深为民众所喜闻乐见。作为一种文化艺术样式,“滚山珠”创下了诸多的辉煌与荣耀:从民间山野“滚”向都市舞台,从中国演到欧美,于国内外频频展演,获奖数十项。国家文化部称其为“贵州高原的明珠”,并成功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演员祝英也被选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手。
  “滚山珠”产生于苗族大迁徙的历史过程中,活跃在结构严密的苗族社会内部。具有娱乐、审美、交际、教育等功能,是与苗族人民生产、生活、生存密切相关的一种文化形式,它影响着人们的婚恋、家庭、习惯等。
  本文从社会学、人类学的视角,应用相关理论,在大量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描述“滚山珠”的艺术特征,揭示其赖以产生的历史、社会、生态基础,深入探析它的功能价值,了解其现状,试图探寻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路径。
  文章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介绍了研究的缘起和相关研究的文献回顾,相关概念的界定,本研究的目的、意义、方法、所用理论及资料来源;第二部分介绍了田野点的社会概况和“滚山珠”概貌;第三部分详写“滚山珠”赖以产生的历史、社会、生态基础;第四部分描述“滚山珠”的文化特征和社会功能;第五部分写“滚山珠”的变迁与传承;第六部分是“滚山珠”的开发保护的对策建议;第七部分,思考与讨论。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