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崔公让学术思想研究——“病在血,调于络”治疗脱疽的疗效观察及机理探讨
【6h】

崔公让学术思想研究——“病在血,调于络”治疗脱疽的疗效观察及机理探讨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对象与方法

1 观察对象

2 病例选择标准

3 分组、用药及疗程

4 观察指标

5 疗效判定标准

6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

7 结果

讨论

1 中医对脱疽的认识

2 崔公让学术思想及用药经验

3 病在血,调于络的机理探讨

参考文献

结论

致谢

附录1 文献综述

附录2 在校期间论文论著及课题情况

展开▼

摘要

目的:在崔公让学术思想指导下,运用“病在血,调于络”理论,指导临床辨证用药,治疗血脉瘀阻型脱疽,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疗效、肱踝比测定、光电容积血流图、血流变的变化,探究“病血者,调于络”的理论思想在指导治疗脱疽的临床疗效及机理,寻找脱疽非手术治疗的有效途径。
  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脱疽患者80例,辨证使用中药或中成药通脉丸,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3个月疗效、肱踝比测定、光电容积血流图、血流变的检测,评价治疗的效果。
  结果:临床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比较,具有明显差异,治疗后患肢皮肤发凉、肢体麻木、静息痛、肤色异常、间歇性跛行、溃疡等症状明显改善。(P<0.05)具有显著差异。治疗后四周后的总有效率为88.8%,治疗三个月后的总有效率为96.3%。治疗后的踝肱指数及血流图指数均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四周与治疗后三个月的踝肱指数及血流图指数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前、治疗后四周及治疗后三个月的血流变的相关指标有明显差异,(P<0.05)。
  结论:依据“病在血,调于络”理论,指导临床辨证用药,对脱疽的治疗有良好的效果。治疗后四周、治疗三个月,患者的肱踝比测定、光电容积血流图、血流变及疗效有明显的改善。因此,“病在血,调于络”为中医药治疗脱疽提供理论依据;进一步揭示了“病在血,调于络”在治疗脱疽中的机理。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