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从胡某诈骗案看刑事判决在民事诉讼中的预决力
【6h】

从胡某诈骗案看刑事判决在民事诉讼中的预决力

代理获取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案件基本情况及争议焦点

第一节 案件基本情况

一、案情简介

二、法院裁判思路及要点

第二节 争议焦点

一、本案刑事判决是否对后续损害赔偿诉讼产生预决力

二、有关胡某诈骗行为的事实后诉法院是否需作重新认定

三、本案刑事判决认定的事实对当事人、案外人的效力如何

第二章 刑事判决预决力的法理分析

第一节 各国不同视角下的刑事判决预决力

一、争点禁反言理论下的刑事判决预决力

二、特殊既判力理论下的刑事判决预决力

三、证据效力理论下的刑事判决预决力

四、对各国理论的简要评析

第二节 刑事判决预决力的具体适用

一、刑事判决产生预决力的前提条件

二、刑事判决预决力的客体范围

三、刑事判决预决力的主体范围

第三章 本案中的刑事判决预决力分析

第一节 本案刑事判决对后续损害赔偿诉讼不发生预决力

第二节 有关胡某诈骗行为的事实后诉法院无需重新认定

第三节 本案刑事判决认定的事实对当事人、案外人的不同效力

第四章 我国刑事判决预决力规则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建议

第一节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二节 完善建议

一、明确刑事判决对后续民事诉讼发生预决力的前提

二、细化刑事判决预决力的主体范围与客体范围

三、赋予后诉法院更广泛的调查取证权

四、强化民事审判的独立性与专业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我国刑事判决的事实认定结论在民事诉讼中的预决力呈现明显扩张的趋势,目前的相关规定不区分当事人与案外人,不区分不同层次的,不同重要程度的事实,将记载于刑事判决中的所有事项对所有人赋予同等程度的效力,对于适用预决力的前提条件也未予界定,这样笼统粗糙的规定,不利于实务中的适用,也有违程序正义。构建刑事判决预决力的一般规则需从以下三方面着手,首先是界定刑事判决与后诉民事案件达到怎样的关联程度才能产生预决力。其次是刑事判决预决力的客体范围,刑事判决认定的事实并非每一项都能达到排除合理怀疑的证明标准,达到排除合理怀疑证明标准的是决定定罪量刑的基础性事实,基于诉讼经济、裁判统一,这类事实应具有预决力,对于一些非基础性事实,达不到排除合理怀疑的证明标准,这些事实可能与客观事实偏离较远,因而不应具有预决力。最后是刑事判决预决力的主体范围,刑事诉讼当事人应受刑事判决的拘束,不得在后诉中提出相反主张,不应将预决力扩张至未参与刑事诉讼的案外人,但案外人可以援引前诉中对自己有利的事实认定作为证据证明自己的主张。刑事判决预决力一般规则的适用不排除个别情形下,考虑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的差异,应允许后诉法院作出与前诉刑事判决相反的认定。 本文结合真实案例具体分析实务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当前立法、司法的不足,通过考察国内外相关理论与制度,从中汲取精华,结合我国立法与司法现状,给完善我国刑事判决在民事诉讼中的预决力规则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并且通过对理论问题的分析与阐述,希望对实务界在面对无法用规则处理的特殊案件时提供一些审判的理论思路。 本文除开引言与结语外,正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对案件情况的介绍,主要包括基本案情、法院审判思路及要点以及对有关预决力问题争议焦点的归纳。 第二部分对当前各国刑事判决预决力理论进行分析对比,并对其具体适用中涉及的三大问题进行了分析与阐述。 第三部分是对本文案例涉及的预决力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第四部分对我国预决力规则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完善建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