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科普资源配置效率评价研究
【6h】

科普资源配置效率评价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第1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

1.2研究意义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1.4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主要内容和可能存在的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相关概念界定

2.2理论基础

2.3本章小结

第3章 科普资源配置现状分析

3.1科普资源投入

3.2科普资源产出

3.3科普资源现状分析

3.4本章小结

第4章 研究方法及指标选取

4.1评价方法选取

4.2指标选取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BCC和Malmquist指数的科普资源配置效率测度

5.1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5.2科普资源配置效率静态分析

5.3科普资源配置效率动态分析

5.4本章小结

第6章 科普资源配置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6.1影响因素的假设

6.2 Tobit模型

6.3回归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建议

7.1总结

7.2建议

7.3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展开▼

摘要

当前我国迎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优质的科普资源成为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实现科技强国战略的重要支撑。随着我国政府对科普工作重视程度的增加,科普事业发展的主要动力逐渐由增加科普投入、扩大科普规模转变为提高科普资源配置效率。准确分析科普资源要素结构、掌握投入产出效率是保证我国科普事业健康发展的前提,而资源具有稀缺性,如何在现有科普投入的基础上提高科普资源配置效率,已成为科普事业发展中面临的巨大挑战。
  本文在总结现有关于科普资源研究的基础上,以测度科普资源配置效率为主要脉络,介绍公共产品理论、资源配置效率理论及公众科学素养等相关理论知识,描述科普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并找出其中存在问题,继而构建包含科普投入、产出在内的科普资源配置效率测度指标体系,利用《中国科普统计》等统计年鉴,查找筛选所需数据以此作为数据来源。运用BCC模型、超效率DEA、Malmquist指数分别从静态、动态两方面对我国省域科普资源配置效率进行实证分析,旨在对各地区科普资源的配置效率进行测算并依据所得结果对它们进行分类,进一步探讨影响科普资源配置效率变动的主要因素。
  对效率测度结果分析后得出以下结论:(1)从年度变化来看,2008-2015年国家科普资源配置效率表现为波动式增长,纯技术效率的增加对科普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起主要推动作用。(2)我国有半数以上省份处于规模报酬不变或递增阶段,扩大科普资源规模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促进科普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3)从各省份全要素效率来看,东部地区科普资源配置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地区间存在较大差异,大部分地区的科普资源配置效率处于衰退及徘徊阶段。针对实证结果,提出四方面建议:健全科普工作机制,缩小地区效率差异;合理利用人口优势、提高科普人员素质;发挥地区自身特色、优化场馆治理结构;建立科学评估体系、完善资源评价监督。
  本文扩展了科普研究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出一套科普资源配置效率评价指标体系,丰富了科普研究方法,将BCC模型、Malmquist指数、超效率DEA等相结合,通过研究面板数据把握科普资源配置效率整体变化趋势,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