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去整合素echistatin对糖尿病兔后发性白内障模型中ILK介导信号通路的影响
【6h】

去整合素echistatin对糖尿病兔后发性白内障模型中ILK介导信号通路的影响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个人简历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

2.1 术后术眼观察

2.2 术眼PCO分级

2.3 组织病理形态观察

2.4 ILK表达变化

2.5 Akt和ERK1/2表达变化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综述: 整合素信号通路与后发性白内障的研究现状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展开▼

摘要

背景:后发性白内障(PCO)作为白内障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在糖尿病患者中发病率更高。糖尿病性PCO不仅导致术后已恢复视力的再次下降,同时也影响糖尿病患者眼底检查和视网膜光凝及玻璃体手术等治疗。Echistatin作为去整合素家族的一员,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10.0mg·L-1echistatin可抑制糖尿病兔晶状体摘出术后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的增殖、迁移和上皮-间质转分化,并发现糖尿病兔术后随着时间的推移PCO形成逐渐加重,术后10天(10d)LECs开始发生增殖,术后6周(6w)时达到高峰。但echistatin抑制糖尿病兔PCO形成的分子机制目前仍不清楚。
  目的:观察去整合素echistatin对糖尿病兔PCO形成过程中信号因子ILK(Integrin-Linked Kinase)及其下游信号通路PI3-K/Akt和ERK1/2的影响,从分子水平上探讨echistatin的抑制作用。
  方法:⑴应用四氧嘧啶(ALX)耳缘静脉注射建立糖尿病兔模型(n=56),随机分组并行晶状体摘出术(右眼),术毕前房分别注入0.2mL高压灭菌蒸馏水(对照组,n=28),0.2mL10.0mg·L-1 echistatin溶液(echistatin干预组,n=28);每组又分为10d和6w2个时间点(n=14/每组)。⑵术后术眼予抗炎、抗感染及扩瞳治疗,并于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各组术眼角膜、前房及PCO分级情况。⑶术后10d及6w摘取术眼,制成蜡块,应用HE法观察晶状体后囊膜上LECs的变化及角膜和视网膜情况。⑷术后10d及6w摘取术眼,分别应用RT-PCR法、western blot法及免疫组化法检测术后晶状体后囊膜上ILK基因及蛋白表达情况。⑸术后10d及6w摘取术眼,取下后囊膜,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Akt和ERK1/2蛋白磷酸化变化情况。
  结果:①术眼观察:术后两组糖尿病兔眼角膜水肿和前房炎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②PCO分级:术后10d,两组糖尿病兔眼PCO分级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7),但echistatin干预组PCO1级眼数(3眼)明显少于对照组(8眼);术后6w,echistatin干预组PCO分级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01)。③组织病理形态观察:术后10d及6w,echistatin干预组后囊膜上LECs的增殖及迁移情况均明显低于对照组;echistatin干预组的角膜及视网膜在术后早期及晚期结构均保持完整,未见药物引起的明显毒性损伤反应。④ILK表达变化:术后10d及6w,echistatin干预组ILK蛋白表达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00和0.016),ILK mRNA表达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5和0.008 vs echistatin干预组)。⑤Akt和ERK1/2表达变化:术后10d及6w,echistatin干预组Akt和ERK1/2磷酸化水平受到抑制,p-Akt/Akt及p-ERK/ERK表达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
  结论:去整合素echistatin对糖尿病兔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和发展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发生机制可能与echistatin抑制ILK表达并阻断其下游信号通路PI3-K/Akt和ERK1/2传导有关。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