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温病条辨·下焦篇》用药配伍规律研究
【6h】

《温病条辨·下焦篇》用药配伍规律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资料来源

2 样本纳入、排除标准

3 计量指标确定

4 分析方法

结果与分析

1 药物应用范围计量研究

2 方剂剂量计量研究

理论探讨

1 用药注重扶正,药专力精主入下焦

2 寒温并用,防护阳气

3 甘苦合用,扶正祛邪

4 立法遣方,讲究配伍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文献综述: 《温病条辨》下焦篇用药规律研究概况

附录二:在校期间论文

展开▼

摘要

目的:通过对《温病条辨·下焦篇》中方剂、药物的研究,探讨吴鞠通《温病条辨·下焦篇》用药配伍规律。
  方法:首先,查找《温病条辨》流传版本源流,确定本次研究原始资料的来源依据,对《温病条辨·下焦篇》方剂、药物、剂量核实,以保证所需研究原始资料的准确性。第二,确定下焦篇研究内容的纳入排除标准。第三,依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出符合研究的下焦篇方剂、药物、和剂量。第四,根据药物学相关工具书建立以药物及其“功能”、“归经”“四气”、“五味”、“剂量”为内容的下焦篇的方剂、下焦篇涉及治疗温热类温病的、治疗湿热类温病的和治疗寒湿病方剂的“基本信息表”。第四,在所建立的“基本信息表”基础上,以纳入排除标准为依据,进一步核准所需研究的方剂数目、方剂内药味数目、药味总数目、药物功能频次、归经频次、四性频次、五味频次等指标进录入,并行简单统计分析。第五,对符合纳入排除标准所需研究的药物剂量进行古今对照处理行数据录入,建立相应的表格,确定可反映药物剂量规律、方剂剂量规律的相关指标,并行分析比较。第六,在 SPSS18.0软件的辅助下,对药物、方剂、剂量等的各项指标行统计描述、必要的统计分析如聚类分析,从计量学角度探讨吴氏下焦篇药物应用及其配伍规律。
  结果:1.符合标准的下焦篇方剂有72首、药物有162味,药物共出现456次。其中治疗温热类温病的方剂有33首、药物有86味,药物共出现197次;治疗湿热类温病的方剂有28首、药物有92味,药物共出现195次;治疗寒湿类的方剂有11首、药物有42味,药物共出现64次。2.治疗温热类温病的高频药物是:甘草、白芍、麦冬、熟地黄、阿胶、牡蛎、麻仁、鳖甲、龟板、人参,主要为滋补阴血类。治疗湿热类温病的高频药物是:人参、茯苓、白芍、附子、黄连、干姜、桂枝、半夏、当归、乌梅等,主要为补气、温里类。治疗寒湿类的高频药物是:附子、茯苓、桂枝、甘草、厚朴、干姜、高良姜、小茴香、陈皮、青皮等,主要为温里、理气类。3.治疗温热类温病的高频药物功能是:补血、补阴、补气、清热凉血、清热泻火、平抑肝阳、发散风热、润下通便、重镇安神、活血调经;治疗湿热类温病的药物功能高频的是:补气、温里、补血、清热燥湿、利水消肿、敛肺涩肠、补阳、发散风寒、化湿、理气。治疗寒湿类的药物功能高频的是:温里、理气、补阳、补气、固精缩尿止带、利水消肿、补血、发散风热、化湿、温化寒痰。对治疗温热类方剂、治疗温热类方剂、治疗寒湿类方剂的药物以“药物功能”指标聚类,分别易聚为12类、9类和6类,前两者以补虚为主,但部分方剂亦有清热凉血、苦温燥湿之功,后者则以温里散寒为主。4.下焦篇药物归经频次排序在前6位明显高于其他经别的是:脾经、肺经、肾经、心经、胃经、肝经,归于肝经、心经、胃经、肾经的药物在治疗温热类温病更突出,归于脾经、膀胱经、小肠经频率治疗湿热类药物则更大,归于脾经、胃经、肾经的频率在治疗寒湿类药物中较为显著。对治疗温热类方剂、治疗湿热类方剂、治疗寒湿类方剂按“药物归经”指标聚类,分别易聚为8类、7类、5类,每类方剂的药物归经以肺经、脾经、肝经为主,但各有偏依。5.治疗下焦病时用药四性属温热的最多,寒温并用,治疗温热类方剂药物以平、寒凉为主,而治疗湿热类药物以温热破著,占总用药近一半,治疗寒湿类药物温热性更明显。对治疗温热类方剂、治疗湿热类方剂、治疗寒湿类方剂按“药物四性”指标聚类,分别易聚为6类、10类和5类,每类方剂药物寒温构成不一。6.治疗下焦方剂药味以甘为主,苦、辛次之,而治疗温热类温病的方剂药物甘味、咸味频率较治疗湿热类药物大,辛味、苦味频率则比治疗温热类温病的药物小。对治疗温热类方剂、治疗湿热类方剂、治疗寒湿类方剂以“药物五味”指标聚类,分别易聚为6类、6类和4类,每类方剂五味比重有差异。7.下焦治疗温热类方剂药物黍米、牡蛎2味药物剂量较重,且剂量变化较灵活。生姜、知母、石膏、竹叶、黄连、黄芩、牡丹皮、犀角、赤芍、人中白、青蒿、芒硝26味药物剂量较轻,且剂量较稳定。下焦治疗湿热类方剂药物薏苡仁、猪苓、半夏、苍术、茯苓、生姜、猪苓6味药物剂量较重,且剂量变化较大。黄连、秦皮、金银花、草果、砂仁、干姜、肉桂、枳实、地榆、旋复花等22味药物剂量较轻,且剂量变化较小。下焦治疗寒湿类方剂药物白术、甘草、半夏3味药物剂量较重,轻重变化灵活。生姜、麻黄、细辛、柴胡、石膏等25味药物剂量较轻,且剂量相对固定。8.治疗温热类方剂“总药量”、“药量均值”、“药量标准差”“最大单药量”均位于前10位的是:一甲复脉汤方、三甲复脉汤方,此2首方剂药物剂量较重、变化灵活;治疗湿热类方剂总药量”、“药量均值”、“药量标准差”、“最大单药量”均在前8位的是:香附旋覆花汤方、宣清导浊汤方、断下渗湿汤方、温脾汤方、肉苁蓉汤方、术附汤方,此6首方剂药物剂量较重,变化较大;疗寒湿类方剂总药量”、“药量均值”、“药量标准差”、“最大单药量”均在前6位的是:黄土汤方、橘半桂苓枳姜汤方、椒桂汤方、术附姜苓汤方、鹿附汤方,此5首方剂药物剂量较重,缓急有序。对治疗温热类方剂、治疗湿热类方剂、治疗寒湿类方剂以“剂量轻重”指标聚类,分别易聚2类、5类和2类,每类方剂剂量轻重变化有所差异。9.治疗温热类方剂“变异系数”、“极变异系数”、“主药突出指数”均位于前10位的是:犀角地黄汤方、黄连阿胶汤方、半夏桂枝汤方、小定风珠方,此4首方剂药物药物剂量轻重差异明显,主药突出明确;治疗湿热类方剂“变异系数”、“极变异系数”、“主药突出指数”均大于均值的是:断下渗湿汤方、肉苁蓉汤方、三才汤方、加味参苓白术散方、扶阳汤方、温脾汤方、香附旋覆花汤方、术附汤方,此8首方剂药物药物剂量轻重明显,君臣佐使有序;治疗寒湿类方剂“变异系数”、“极变异系数”、“主药突出指数”均大于均值的是:黄土汤方、橘半桂苓枳姜汤方、小青龙汤方、鹿附汤方、椒桂汤方,此5首方剂药物药物剂量轻重明显,君臣佐使配伍较明确。
  对治疗温热类方剂、治疗湿热类方剂、治疗寒湿类方剂以“剂量配伍”指标聚类,分别易聚为3类、4类、4类,每类方剂剂量变异各不相同,主要突出指数不大的较多。
  结论:通过对下焦篇所运用的药物分析探讨得出:吴氏治疗下焦病注重补虚以扶正,药物选择上因病邪性质不同而有补益气血阴阳侧重之殊,扶正为主,辅以清热、祛湿、散寒之品祛邪;用药针对性强,多选用归经上入下焦病变核心脏腑肝、脾、胃、肾等药物;寒温并用,防护阳气;甘苦合用,扶正祛邪;立法遣方,讲究气味配伍。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