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文化交流中的归化与异化翻译探究
【6h】

文化交流中的归化与异化翻译探究

代理获取

摘要

任何学科的研究都具有时代的烙印,都与时代的步伐息息相关。翻译,作为传递文化的桥梁更是要在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更新观念,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应争取有一定的创新和突破。作为翻译工作者应该有强烈的使命感,充分发挥翻译在信息交流方面的桥梁作用,保证信息交流的顺利进行。在越来越开放、发展的国际文化氛围下,社会科学研究正发生一系列历史性的变化。从文学批评到翻译理论,从哲学思考到人类学探索,研究的重心和视角都发生了转移。体现在素有语言关怀传统的翻译理论领域则表现为“文化热”在翻译界的兴起。苏姗·巴斯奈特与安德烈·勒弗维尔曾指出:对文学翻译策略的讨论不能脱离社会、历史的大环境,否则是没有实际成效的。(Lefevere &Bassnett, 1992: 4)罗新璋先生也曾说过“任何一种翻译主张如果同本国的翻译实践脱节,便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没有渊源的崭新译论,可以时髦一时,终难遍播久时。” 长期以来,翻译一直被视为语言间的转换活动。但是,最近二十多年来,翻译研究逐渐转向文化间的比较。当代翻译理论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翻译的“文化转向”。苏珊·巴斯奈特和安德烈·列费维尔认为这种“文化转向”是翻译研究领域里的“重大一步”。(Lefevere &Bassnett, 1992: 4)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信息的传递。语言的转换只是翻译的表层,而文化信息的传递才是翻译的实质。由于翻译界越来越意识到文化因素对翻译的影响,促进了对文化翻译的研究,于是翻译中的归化异化策略成为了在翻译界引起了广泛的论争与探讨的两个问题。 本文从历史、动态的角度着重探讨了翻译中文化转换的两种基本策略:归化和异化。一般而言,归化是指尽量将源语文化纳入译文读者的知识范围,将作者引向读者; 异化是指在翻译中保留原文语言文化的特异之处,将读者引向作者。由于源语和译语文化的巨大差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然会面临两难选择,因而一篇译作也必然会出现归化或异化的倾向。可以说,归化和异化的课题是翻译的核心课题之一。本文分析了影响和制约翻译策略的因素。其中主要有文本类型,翻译目的和读者对象,它们影响译者在翻译之前决定采用哪种策略。 经过举例和分析,本文指出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国际背景下,由于文化自身的开放性、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读者对异质文化的接受能力不断提高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无论是在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中,异化译法都在渐渐地占据优势,在翻译中异化译法应在翻译过程中较以前更多地使用,作为主导译法。其次,本文探索了在采用归化、异化译法时如何避免失误以及如何更好地弥补源语与目标语言之间的差异,使译文在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文异域性和陌生感的同时,又能为译入语读者所理解和欣赏。 在对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的讨论中,我们不能只停留在研究这两种策略的优缺点上,也绝不能把翻译策略看成是绝对的,而完全排斥其中一种。从动态的角度来辩证地研究这两种翻译策略才有利于翻译研究的繁荣。 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自始至终面临着归化和异化的选择,面临着这一对矛盾问题的解决。在全球文化日益开放的背景下研究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大量资料的搜集整理,对异化、归化作了较为详尽的描述与分析,以期对以后的研究和讨论有所裨益。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