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明成化至隆庆末诗文辨体理论研究
【6h】

明成化至隆庆末诗文辨体理论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诗歌、散文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两大文体。在文体特征和创作方法上是否互通兼融,一直是古代文论争论不休的话题,由此产生了大量的诗文辨体理论。明成化至隆庆末是这一成果最为丰厚的时期,前期,茶陵派、前七子及其同道者的“诗文之辨”是在反理学、反宋诗流弊的背景下产生的,主要强调诗文的声律、内容和功能、表达方式之别,以偏激的态度竭力强调诗文之异,希冀排除散文对诗歌的戕害,更好地表达不断涌现的新人文精神。后期,后七子、唐宋派的诗文辨体理论是前期的延续,受心学思想异化的影响,这时的诗文辨体理论已露通达之象,理论体系日趋完善、科学。它们主要强调诗文在义法、审美风格和表达方式上的相近之处,旨在提高散文的文学审美性。前后期诗文辨体理论的演变呈现出由外而内、由具体而抽象的态势,关注的视角也由重诗转向重文。这一时期的诗文辨体理论在恢复诗歌的音乐、抒情、含蓄特质上做出了很大贡献,净化了文学观念,促进了中晚明文学散文的发展。由于出于门户之见和狭隘好胜之心,期间的诗文辨体理论难免矫枉过正之弊,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诗文创作实践中的模拟剿袭之风,晚明及清人提出了一些更为科学的观点。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