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我国中小学阶段“名校办民校”研究
【6h】

我国中小学阶段“名校办民校”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一、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三)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四)研究现状评述

(五)核心概念界定

1.名校

2.民校

3.名校办民校

二、“名校办民校”产生的背景、依据及发展历程

(一)“名校办民校”的产生背景

1.公办基础教育资源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2.“名校办民校”模式增加了名校的经济收益和社会影响力

3.“名校办民校”模式盘活国家教育资产

(二)创办依据

1.理论依据

2.法律依据

(三)发展历程

三、“名校办民校”的利弊分析

(一)“名校办民校”的有利之处

1.“名校办民校”满足了社会对办学主体多元化的需求

2.利于增加教育经费来源的渠道

3.利于办学模式的创新

4.利于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5.利于推进教育改革

(二)“名校办民校”的弊端

1.扰乱办学秩序

2.导致学校教育竞争力不平衡

3.违背教育的公益性

4.“名校”自身发展受到影响

四、国外民办学校的经验和启示

(一)美国的特许学校经验及启示

(二)英国的公学经验及启示

(三)日本的私立学校经验及启示

(四)法国的私立教育经验及启示

五、对发展“名校办民校’’的建议

(一)国家层面

1.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督监管

2.明确“名校办民校”产权归属

3.加大教育投入,整合教育资源

4.提高教师待遇,注重教师发展

(二)学校层面

1.开展素质教育,重视全面发展

2.把握时代脉搏,满足社会需求

3.注重办学特色,扩大社会影响

六、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本人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中小学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的基础,发展中小学教育对于提升我国整体的教育水平,保持国家繁荣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地域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导致不同地区的中小学教育发展不平衡。许多地区由于国家财政性教育资金和教育资源投入不足,导致公办中小学教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随着近年来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人们对于中小学教育的需求也向着高品质、特色化的方向发展。在这种背景下,民办中小学教育开始高速发展。
  在民办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一种由公办学校和民间资本合作经营的“名校办民校”出现了。“名校办民校”既具有名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又具有民校的灵活地办学体制,一出现便对我国中小学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名校办民校”一方面能够弥补公办中小学教育的不足,满足社会对于教育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优势明显,对公办学校和其他民办学校产生了冲击,对于我国中小学教育事业产生了双面的影响。“名校办民校”的出现和发展有其历史环境和社会需求的合理性和必然性,放任其无序发展或是一味遏制,都是不利于我国中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的。本文通过对我国“名校办民校”的产生背景、理论依据、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分析,找出“名校办民校”发展过程中的弊端,并寻找解决的对策。
  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首先阐述了本课题研究的缘起、目的和意义。通过文献检索收集和整理了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对文献内容进行分类的评述,为下一步研究提供理论的依据和指导。同时,对本研究中涉及的“名校”、“民校”和“名校办民校”等概念进行了界定;第二部分回顾了“名校办民校”产生的历史背景、相关政策和理论依据以及回顾其发展的历程;第三部分前两个部分的研究,总结了“名校办民校”在发展过程中队我国教育事业所产生的利弊;第四部分通过对美、英、法和日本等教育发达国家中民办中小学教育发展历程和现状的综述,找出规范民校发展的策略,为我国“名校办民校”的发展提供参考;第五部分从国家宏观政策和学校自身管理两个方面阐述了规范“名校办民校”发展,消除其弊端的策略。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