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SEM分析的旅游民族村寨文化变迁及保护研究——贵州省西江千户苗寨的个案研究
【6h】

基于SEM分析的旅游民族村寨文化变迁及保护研究——贵州省西江千户苗寨的个案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一)学术目的

(二)现实目的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综述法

(二)实地访谈法

(三)问卷调查法

(四)头脑风暴法

(五)数理统计法

四、研究内容

(一)旅游影响下的文化变迁因素研究

(二)旅游影响下民族村寨文化因子关系模型研究

(三)旅游场域内民族村寨文化的保护机制研究

五、文献综述

(一)对相关概念的研究

(二)旅游民族地区文化变迁的研究

(三)关于西江千户苗寨文化变迁研究

六、创新点

(一)内容上的创新

(二)方法上的创新

第二章 理论基础

一、场域理论

二、文化变迁理论

三、“前台、后台”理论

四、结构方程模型理论

(一)结构方程的简介

(二)结构方程模型的适配判别

(三)结构方程与民族村寨文化

第三章 旅游民族村寨文化变迁路径模型构建

一、研究思路

二、指标分析

(一)筛选原则

(二)指标选择

三、指标的筛选

(一)初始问卷设计与发放

(二)初始问卷数据分析

四、旅游民族村寨文化变迁的研究假设

第四章 旅游民族村寨文化变迁路径的实证研究

一、选取案例点情况

二、问卷分析

(一)发放问卷

(二)数据分析

三、结构方程模型建立

(一)初始模型建立

(二)模型拟合与评价

(三)模型修正

四、模型结果分析

(一)效应解释

(二)实证结果分析

第五章 旅游民族村寨文化保护机制的研究

一、千户苗寨文化保护现状

(一)“挂牌”保护

(二)“圈地”保护

(三)“包装”保护

(四)博物馆保护

(五)传统村规文化的半保留

二、旅游民族村寨的保护主体

(一)核心层

(二)支柱层

(三)辅助层

三、构建旅游民族村寨的保护机制

(一)融合三种机制,全面提升前台展演类文化保护

(二)建立有效机制,促进后台生计文化多元优化发展

(三)建立有力机制,规范社会行为文化

(四)建立上下并进观念机制,加强保护后台惯习文化

(五)推进各类保护机制建设,培育居民社区归属感

四、千户苗寨文化保护的具体措施建议

(一)对前台展演类文化保护建议

(二)对后台生计文化保护建议

(三)对社会行为保护建议

(四)对后台惯习文化保护建议

(五)对社区归属感文化保护建议

第六章 结论与不足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少数民族村寨在历史发展的长流中孕育了大量的优秀传统文化,这些文化记录着一个村寨的历史,书写着一个村寨的发展,是与众不同、独一无二的。因而它是一笔具有很大隐性经济价值的文化资本。民族村寨就凭借着这独有的资本慢慢进入旅游市场,开发民族旅游市场。随后大量游客的进入,虽然活跃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为原有闭塞宁静的空间带来了繁荣和人气。2012年,国家民委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等印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指出“十二五”期间,在全国范围内重点保护和改造1000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使其“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群众收入大幅度提高;村寨风貌、特色民居得到合理保护;民族文化得到有效保护;村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民族关系更加和谐”。由此,少数民族地区政府为响应该政策,传承和弘扬自身民族传统文化,增强其民族自豪感,提高其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明确指出支持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鼓励大力发展民族特色旅游业,进而作为朝阳、绿色产业的旅游业在政策的引导下再一次深入到民族特色村寨,民族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旅游的开发使民族村寨文化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迁,这种变迁让民族文化的保护工作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因此,本文尝试构建一个旅游场域内的民族文化变迁路径模型,通过对文化变迁路径的分析,提出相对应的保护机制,有针对性的对民族村寨文化提出保护措施,从而保证民族村寨文化的可持续传承,促进民族旅游的健康发展。
  本文对民族文化变迁的研究跳出了传统研究框架,从已研究的民族文化变迁事项的基础上,分析各文化单体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索在旅游场域内,民族文化变迁过程及各要素之间的因果联系。研究的前提就是要知道在该场域内具体民族文化变迁因子,因此本文通过文献分析、专家访谈以及实地调研共选取23个指标,然后运用SPSS19.0分析软件,采用主成分抽取方法抽取6大文化因子,分别命名为前台有形展演、前台无形展演、社会行为、后台惯习、社区归属感、后台生计。之后本文在前人研究及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提出研究假设,构建民族村寨文化变迁因子路径模型,随后通过运行AMOS17.0进行模型的修正,判断分析文化变迁因子间的因果联系。分析得到:前台有形、无形展演文化对后台生计有着显著正向影响;前台有形展演、后台生计对社会行为有着显著正向影响;前台无形展演、社会行为对后台惯习有着显著正向影响;前台有形展演、后台生计、后台惯习对社区归属有着显著正向影响。可以看出,最终都是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社区归属感。由此,旅游的开发不是为了单纯经济效益的提高,而需要以居民的社区归属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最后在此分析结果下,提出新的民族村寨文化9大保护机制,分别为决策机制、协调机制、技术机制、调控机制、参与机制、法律机制、奖惩机制、观念机制、培育机制等,以期能够有针对性的对民族村寨文化进行保护。
  为了论证该路径模型的正确性及保护机制的可行性,笔者以西江千户苗寨为个案进行了实证应用研究。分析得到西江千户苗寨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前台(有形、无形)展演文化的变迁对社会行为、后台惯习、后台生计的变迁有着显著正向影响,最后都直接或间接影响当地的社区归属感。另外,旅游场域内的民族文化的保护主体主要涉及到三层八大:核心层(政府部门、社区人员、旅游企业、旅游者)、支柱层(旅游研究专家、大众媒体)、辅助层(NGO、志愿者)。本文由此以居民的社区归属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据在相应变迁路径,结合保护主体有针对性的提出西江的保护机制,然后结合西江实际为当地提出切实可行的保护建议,分别是对前台展演类文化保护建议、对后台生计文化保护建议、对社会行为保护建议、对后台惯习保护建议、对社区归属感保护建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