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我国邻避冲突治理中的风险沟通问题研究
【6h】

我国邻避冲突治理中的风险沟通问题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英文摘要

一、绪论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1.“邻避设施"相关研究

2.“邻避冲突”相关研究

3.“风险沟通”相关研究

(四)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案例分析研究法

3.历史分析法

(五) 论文的内容框架

(六) 可能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二、风险沟通的涵义及相关理论

(一) 风险沟通的内涵

1.风险沟通的含义

2.风险沟通的主体

3.风险沟通的要素

4.风险沟通的原则

(二) 风险沟通相关理论

1.风险社会理论

2.风险沟通理论

三、风险沟通是邻避冲突治理的重要环节

(一) 邻避设施的潜在风险因素

1.环境风险

2.利益风险

3.安全风险

4.健康风险

(二) 由风险感知到邻避行动

1.风险感知

2.感知挫折

3.不信任感

4.邻避行动

(三) 邻避冲突治理需要有效的风险沟通

1.避免认知冲突

2.消除公众疑虑

3.了解公众关切

4.提升社会信任

四、我国邻避冲突治理中风险沟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 忽视风险沟通是邻避冲突发生的重要根源

(二) 我国邻避冲突治理中风险沟通存在的主要问题

1.被动沟通

2.单向沟通

3.不平等沟通

(三) 我国邻避冲突治理中风险沟通缺失的主要原因

1.“有组织的不负责任”

2.信息公开透明度不够

3.风险沟通机制存在不足

4.公众参与存在不足

五、完善我国邻避冲突治理中风险沟通的对策措施

(一) 加强风险沟通意识,把握风险沟通原则

(二) 健全风险沟通机制,提升公众参与水平

1.完善信息发布机制

2.引入多元开放的沟通模式

3.加强风险沟通评估机制建设

(三) 改变风险传播策略,消除公众认知偏差

1.重视媒体和意见领袖的作用

2.合理选取信息发布渠道

3.区分受众层次,调整沟通方式

4.积极培养公民风险理性

5.努力降低公众期望差异

(四) 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夯实社会信任基础

1.完善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建设

2.完善风险保障机制建设

3.完善风险补偿机制建设

六、结束语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当今社会是一个风险社会。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潜在的风险被激发,致使危害社会和谐稳定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如近几年我国频发的大规模群体性邻避冲突事件。邻避冲突是工业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不仅涉及到经济,生态领域,还关涉政治,文化等领域。大量邻避冲突的出现不仅对社会的和谐稳定带来极大的威胁,更是对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出质疑。化解邻避困局迫在眉睫。
  致使邻避治理陷入困境的根源在于风险沟通的缺失。“有组织的不负责任”现象的产生、信息公开透明度不够、风险沟通机制存在不足以及公众参与渠道匮乏等因素加剧了公众与地方政府之间有效沟通的断裂。首先,地方政府缺乏危机意识,未建立健全的风险预警与应对机制,从而丧失了风险治理的最佳时机;相关涉事企业重效益,轻安全,置社会责任和道德伦理于不顾,事故发生时,一味躲在地方政府背后,让其帮忙“灭火”;具有“社会聚焦”功能的新闻媒体为了博得点击率,逐渐偏离其真实客观性,制造层出不穷的非真实信息,加剧了公众恐慌。其次,决策信息以及有关的风险信息公开透明度欠缺,导致公众的情绪性反应加大,加速了对地方政府不信任的升级。再次,公众参与主体地位的缺失,参与渠道的堵塞以及参与方式的单一化不利于有效风险沟通的实施。最后以公众为导向的风险沟通机制和风险沟通的文化模式尚未建立在一定程度上了影响着风险沟通的成效。
  风险沟通作为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一个环节,对于治理现代社会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强调沟通主体参与的平等化、风险信息的交互性、沟通的时效性以及沟通的内容和形式,引入风险沟通理论治理邻避效应,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随着公民权利意识逐渐苏醒和理性能力日益提高,地方政府采取传统“封堵”治理方式只会加剧公众的不满。地方政府只有把相关利益主体当作平等的伙伴关系,及时快速地把风险信息告知各有关主体,并主动同各主体间进行双向的协调沟通。在现代化社会,仅靠地方政府一己治理显得力不从心,化解邻避困局不仅需要政府谙熟风险沟通之道,还需公众理广泛参与、媒体提高真实客观的职业修养、相关企业社会责任感和伦理道德的加强、NGO的广泛参与。只有通各方之力,才能从根源上化解邻避困局,实现共赢。
  因此,本文根据风险沟通与风险社会的相关理论,结合现阶段我国邻避冲突的现实困境与治理需要,探索以下路径来化解邻避困局:一是加强风险沟通意识,始终遵循主动、及时、双向、平等的风险沟通原则;二是健全风险沟通机制,提升公众参与水平,通过建立健全多元开放的风险沟通模式和风险评估机制,提升沟通成效;三是积极培养公众风险理性,努力降低公众期望差异;四是完善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风险保障机制以及风险补偿机制建设,夯实社会信任基础。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