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万花筒里的“阿比库”——论本·奥克瑞《饥饿的路》中的异质文化
【6h】

万花筒里的“阿比库”——论本·奥克瑞《饥饿的路》中的异质文化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引言

一、流浪汉形象的改写:行者无家的流浪之路

(一)流浪汉“拉撤路”:身体游荡与思想反讽

(二)返乡的“奥德修斯”:精神漫游与追寻意识

二、民族史诗的复写:魔幻之地的修复之路

(一)自然灾难下的反抗_原始宗教观

1.“人类中心”与“万物有灵”自然观

2.原始宗教与巫术仪式

(二)暴力规训下的回归——黑非洲美学

1.暴力的界定与规训

2.非理性思维和黑非洲美学

三、第三空间的书写:异质文化杂糅的交流之路

(一)霍米·巴巴与第三空间

(二) 互文:西方经典文本与非洲口头文学

(三) 伊甘甘面具中的戏仿

(四)传统“阿比库”意象中的杂糅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声明

展开▼

摘要

曾被美国《时代》周刊称作后殖民地文学“四大金刚”之一的本·奥克瑞(BenOkri,1959-)是尼日利亚当代作家,他的长篇小说《饥饿的路》(The Famished Road,1991)以现代意识发掘本民族文化遗产,将异质文化元素融合到宏大的历史文本中,被公认为20世纪末非洲小说的扛鼎之作。该小说的主角“阿比库”(幽灵孩子)是非洲异质文化的表征。本文拟从形象、文化、空间三个视角展开题旨,揭示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共五个部分,由引言、正文三章、结语组成。
  引言介绍作者、总括全文,梳理与评述国内外对奥克瑞《饥饿的路》的研究现状。正文包括三章的相关论述。
  第一章比较以流浪汉形象为核心的西方文学与非洲文学模式。从人物形象塑造的维度入手,分析非洲本土形象“阿扎罗”与西方流浪汉“拉撒路”、返乡英雄“奥德修斯”的继承关系,结合流浪文学的身体流浪与精神漫游模式论证隐含在这一形象中的讽刺意味和对身份的追寻意识。
  第二章讨论以魔幻现实主义为手段构建的黑非洲美学。奥克瑞对生态和暴力的书写从现实主义视角再现了尼日利亚的生存现状,与现实相交融的魔幻因素则被打上深深的约鲁巴文化烙印。本章从表现手法切入,分析生态灾难和暴力困境中的西方中心主义和规训意识,阐发与之相对应的原始宗教观和非理性思维,论述奥克瑞以黑非洲文化意识消解西方中心主义的有效策略。
  第三章探讨异质文化杂糅所形成的第三空间及其意义。借助霍米·巴巴第三空间理论分析阿扎罗身上的杂糅性,论述奥克瑞对传统伊甘甘面具的戏仿、小说与西方文本、口头文学之间的互文,探讨文本中独特的审美空间。
  结语奥克瑞《饥饿的路》这部小说对流浪汉形象的继承体现了西方文学模式的变异,对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的运用凸显了黑非洲美学,对东西方异质文化的杂糅、戏仿、互文构建了第三空间,呈现出万花筒式的文化图式。奥克瑞通过文学形象、异质文化和第三空间维度表达了他对当代尼日利亚生存现状的关注和民族命运的思考,呈现出对非洲独立文化属性的探索,寄托了作者对构建不同文化合理化交流和平等、协商的期许。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