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广西壮汉双语教学的案例研究——以贵港市蒙公乡古山小学为例
【6h】

广西壮汉双语教学的案例研究——以贵港市蒙公乡古山小学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一、导论

(一)研究缘起

1.民族教育的需要

2.壮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3.个人研究旨趣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思路

3.研究方法

(四)相关研究综述

1.国外双语教学研究概述

2.国内民族双语教学研究概述

二、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界定

1.教学

2.双语教学

3.壮汉双语教学

(二)双语教学的理论基础

1.二语习得理论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卡明斯的双语教学理论

4.平衡理论

5.中介语理论

三、广西壮汉双语实践的发展历程

(一)初探阶段(1949—1979)

(二)恢复阶段(1980—1990)

(三)调整阶段(1991—2010)

(四)转型阶段(2010至今)

1.资金投入

2.师生总数

3.师资结构

4.壮语文教材

5.教师培训

6.壮语文课程开设

7.双语教育体系

四、基于调查点的广西壮汉双语教学实践分析

(一)古山小学壮汉双语教学的实践与现状

1.基本情况

2.教学目标

3.教学内容

4.教学过程

5.教学方法

6.教学评价

7.教学效果

(二)古山小学壮汉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1.壮文教材存在不足

2.壮语作用被削弱

3.教学目标有失偏颇

4.双语教育缺乏“三位一体”的认识

5.双语师资培训针对性不强

五、完善广西壮汉双语教学的策略

(一)加大支持力度,提升执行效率

(二)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理念编写双语教材

(三)重视母语教学,建构语言与文化的统一体

(四)明确教学目标,拓展教学方法

(五)重视教育“三结合”,促进文化传承

(六)优化双语师资培训,提高其文化能力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课题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民族教育是我国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未来中国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呈现出大聚居小杂居的特点。双语教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重要的民族教育改革,其不仅承担着提高民族地区整体的教学水平,还肩负着延续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责任,这也是本研究确立的意义所在。
  1981年,广西开启了壮文进校的实验,经过实践摸索,总结出“以壮为主、壮汉结合、以壮促汉、壮汉兼通”的十六字教学方针。实践证明,双语教学是保存和传承民族语言文化的有效途径之一,必须长期坚持下去。随着城乡一体化和现代化经济的快速发展,壮族的语言和文化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壮汉双语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时代困境。
  本研究从壮汉双语教学的现状入手,旨在发现壮汉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探索完善壮汉双语教学的策略。具体步骤,对双语教学及壮汉双语教学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后,从二语习得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卡明斯的双语理论、平衡理论及中介语理论入手论证壮汉双语教学的可行性。通过以古山小学为调查点开展个案研究,分析其现状,找出影响壮汉双语教学的因素及原因,并据此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以期为广西各壮汉双语教学实验校今后的双语教学提供新思路。本文主要包括七个部分,分别是:
  第一部分,导论。从民族教育的需要、壮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及个人旨趣三个方面阐明研究缘起,对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思路与方法进行了阐述,并对国内外双语教学及壮汉双语教学的相关文献进行述评。
  第二部分,对教学、双语教学及壮汉双语教学主要概念做出界定,对理论作出具体阐述。
  第三部分,简要阐述广西壮族自治区开展双语教学以来的发展历程。
  第四部分,以古山小学为调查点,阐述其基本情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和教学效果,并分析出其存在的问题。
  第五部分,针对古山小学壮汉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从加大支持力度、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编写双语教材、明确教学目标、重视教育“三结合”、优化双语师资培训、拓展教学方法、建构语言文化统一体几个方面提出完善壮汉双语教学的策略。
  结语中,笔者总结了全文,指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期望在今后的研究中加以改进。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