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缥缈幻象——汉唐时期道教仙境审美思想研究
【6h】

缥缈幻象——汉唐时期道教仙境审美思想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绪论

(一)仙境审美研究的合理性

(二)研究脉络及方法简述

一、道教仙境体系简述

(一)三清境、三十六天诸天仙境体系

1.三清境

2.三十六天体系

(二)地上诸仙境体系

1.洞天福地

2.十洲三岛

3.二十四治

(三)仙境中柱——昆仑、玉京

二、汉唐时期道教仙境神话叙事符号素及叙事结构分析

(一)道教仙境神话符号体系

1.宫殿

2.经书

3.金玉贵物

4.神君仙人、仙籍典录

(二)道教游历仙境神话叙述结构分析

1.偶入仙山的深层固化结构

2.从凡人到道士的表层演变结构

三、似是而非——汉唐时期道教仙境体系的审美特征

(一)永恒性

(二)等级性

(三)此岸化

(四)伪自然化

四、屈服的仙境——道教仙境体系的审美幻象本质

(一)地上仙境体系的演化——庙宇供奉与私人居住

(二)道教仙境话语权的构建模式

1.对抗

2.交融

3.屈服

(三)仙境信仰幻象的本质

五、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声明

展开▼

摘要

很多宗教都会构想符合自身理念和发展逻辑的“他者世界”,道教也不例外,自道教产生起,就不断地吸收本土神话传统、外来宗教神话,并且积极创造属于道教的神话体系,从最高点的三清境顺着玉京山往下是三十六天,再从三十六天顺着昆仑山来到地上的洞天福地、海外仙岛、二十四治;这一体系直至唐朝趋于成熟,却又不失灵性;上述环诸十方的仙境体系便是这般发展而来。然而,细观道教仙境就会发现它并不是一蹴而就;也非出自一人之手;更不是“顺其自然”产生的。道教仙境的形成是伴随着无数次神权与皇权,道教与佛教、儒家;道教内部的争辩、对抗乃至屈服而产生的。而这些权力之间的纠缠统统在道教仙境中留下了痕迹。在道教仙境中,表面上看起来好像长生久视的神仙往来无极、宫廷楼阁美轮美奂,但实际上仙境的每一处构造都彰显出一种似是而非的状态;看似永恒的他界,实际上只是道教修士为了等待仙人的降临而建造的供奉之所。仙境中处处表现出一种似是而非的状态:仙——山——人混杂在一起,有我有他,无我无他。
  这种似是而非的状态令人感到眩晕,很难从整体上把握这种明悟;而符号学以及结构主义神话学则恰到好处的提供了有效的分析方案,同时,从审美的层面展开既有其内在学理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通过对仙境中每一个细小的神话素,包括金玉贵物、宫殿楼阁、神仙典录等等,以及道教仙境神话构建模式逻辑的深入分析,藏于仙境表象里的一些特征被挖掘出来,永恒性似乎只是享乐的永恒;等级性实际上是“道——美”与“凡——美”对抗的结果;美丽的仙境环境也只不过是附在仙境外一层伪装的轻纱;看似神圣不可侵犯,实际上早已与凡尘融为一体。在通过对道教仙境特征的分析转而深入入本质分析后,缠绕在仙境表面的光晕被拨开,却发现藏于这光晕内部的是一片虚无;道教仙境由于参杂了太多人性,而失去其神圣性,以至于长期以来无法形成形而上的本体内核,永久地存在于凡尘之中,演变为道士的私人居所和供奉之地;仙境就只是一层光晕,如幻如梦,它迎合了数种话语权的要求,某种程度上来说,道教仙境就是各类话语权对抗、融合、屈服的结果;道教不断地对道教仙境的光晕加以装饰,以满足民众摆脱生存焦虑的渴望,然而,其本质只是一种审美幻象。这种审美幻象是整个中华民族对于长生久视和美好生活的集体想象,这一想象是如此直白,以至于人们对于它的幻想充满了矛盾和卑劣,却又不加掩饰。中国人文化起源的着重点在于生命,而仙境就是一种延伸,带着中国人的人性特质和需求,在漫长的中国历史长河中,绽放出别样光彩。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