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乌苏拉与上官鲁氏两位女性形象的比较研究
【6h】

乌苏拉与上官鲁氏两位女性形象的比较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绪论

一、类型学理论概述

二、代表两种文化的《百年孤独》与《丰乳肥臀》

(一)莫言与马尔克斯的可比性

1.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2.莫言的《丰乳肥臀》

(二)伟大的大地母亲形象——乌苏拉与上官鲁氏

1.乌苏拉

2.上官鲁氏

3.两位母亲形象的延伸

(三)马尔克斯和莫言其它作品中的强女形象

三、类型学理论下相似女性观的成因及背后的深层文化意蕴

(一)两国各自的文化传统

(二)作家所处社会背景与当时的时代心理

(三)作家家庭成长环境

(四)作家个人心理与创作动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1982年,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被誉为魔幻现实主义巨擎,他也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中唯一没有争议的一位。他的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百年孤独》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在世界文坛上有着重要影响。时隔30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莫言是中国当代文坛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海外热销,并获得极高的评价。莫言深受马尔克斯影响这毋庸置疑,他自己本人也承认这点,并坦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给予他极大的启发。他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在创作时也运用得更加如鱼得水,并加入了自己的创新,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这一层面上两位作家是极具可比性的。
  在笔者梳理、细读两位作家的小说文本的基础上,发现两位作家除都采用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创作外,作品中还几乎不约而同地传达出相同的女性观,塑造了相似的女性形象,出现了相同的文学现象。《百年孤独》与《丰乳肥臀》中都塑造了一个伟大的大地母亲的形象:乌苏拉与上官鲁氏,她们刚强、坚毅、伟大,撑起了整个家,撑起了一片蓝天。乌苏拉勤劳而其丈夫一味沉迷于无聊的实验;家族到最后一代成为猪尾巴婴儿被蚂蚁啃噬得只剩一张人皮,家族灭亡。小说中的男性人高马大、争强好胜、热衷战争、爱好实验探险而又情欲旺盛。但在其疯狂、英勇的表面下,有部分男性在内心深处在精神上对女性是依赖、依恋甚至服从的。他们的强大背后是女性对他们的支撑甚至控制。上官鲁氏支撑家庭,鲁氏凭借丰富的精神世界撑过了中国几乎整个屈辱、苦难的20世纪,于水深火热中养大儿孙晚辈,上官家的女儿们勇于追求自己的生命意义,勇敢坚强;上官寿喜、上官福禄懦弱无能,上官金童空有一副好皮囊,没有血性,受尽屈辱却毫不反抗,犹如行尸走肉,而且一辈子依赖自己的母亲。作品中的女性大胆、勇敢,有丰富的精神世界而男性精神层面一片荒芜,更是一代不如一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百年孤独》与《丰乳肥臀》分别代表哥伦比亚文化、中国文化,是由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作家用不同的语言写就的。作品中皆出现出相似的人物形象,都出现部分男性疯狂表面下在深层心理上对女性依赖依恋与服从的文学现象,实际上女性支撑甚至凌驾于部分男性之上,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笔下有乌苏拉,中国作家莫言的笔下有上官鲁氏,这使之具有普遍意义。现笔者发现并提出此现象,进行研究。这也是类型学理论所指的不同的民族,或者说是不同文化圈子里不同的人们使用不同的语言从事文学创作活动时所产生的相同或相似的文学现象。这一现象可以说是两部作品的共同的文学规律。通过研究,不仅可以理解两位作家的创作,而且可以更好地了解两位男性作家的女性观,他们赞美女性的美与力量,带来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及对女性角色的重新定位,肯定女性在历史上的作用。对于我们思考当下女性的社会地位和男孩女性化的社会现象带来一定的启发,特别是对莫言发出的种族的衰退,一代不如一代的慨叹更需引重视。
  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俄国的类型学理论(类型诗学)。类型学理论是指不同的民族、不同文化的人们用不同的语言从事文学创作活动时所产生的相同或相似的文学现象,表现出共通的诗学特征。这些共通的诗学特征,在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是客观存在的,在美学上是富有价值的。类型学理论旨在突破时间、地域、语言、文化的界线,去寻觅客观存在着的各民族文学内在相通的规律,去发现那些重要的诗学通则。第二部分主要研究代表两种文化的《百年孤独》与《丰乳肥臀》。首先谈谈莫言和马尔克斯的可比性,其次简要介绍这两部作品。作为两种文化,它们有着相似的人物形象,表达出相似的女性观。接着详细分析相似的人物形象,并对其进行比较研究,探讨莫言塑造人物的方法与马尔克斯的相似性与相异性。《百年孤独》与《丰乳肥臀》中都有一位伟大、坚强、无怨无悔的大地母亲形象:乌苏拉与上官鲁氏;母亲形象的延伸:魔幻女性形象:美人儿蕾梅黛丝和鸟仙上官领弟;坚强的布恩迪亚女性,勇敢的上官姐妹,并与男性形象进行相应的对比分析。最后对马尔克斯和莫言其它作品里的强女形象进行一个梳理。第三部分将探讨类型学理论下出现相似女性观的成因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文化意蕴。成因将结合两国各自的文化传统,作家所处的社会背景、当时的时代心理,作家家庭成长环境,作家个人心理、创作动机来进行分析探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