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6h】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一、引言

(一)课题来源

1.研究背景

2.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1.研究的目的

2.研究的意义

(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有关概念界定与内涵

1.职业教育的定义

2.校企合作育人(合作教育)的概念

3.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

(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渊源

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

2.组织合作理论

3.交易成本理论

4.建构主义理论

(五)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二、研究方法与调查设计

(一)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调查法

3.案例分析法

(二)调查设计

1.调查目的

2.调查对象

3.调查工具

4.调查形式与实施

5.创新之处

三、现阶段国内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

(一)国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

1.美国“合作教育”模式

2.德国“双元制”(Dual System)模式

3.英国“工读交替”模式

4.日本“产学研”模式(“官产学”模式)

5.澳大利亚“TAFE”模式

6.新加坡“教学工厂”的培养模式

(二)国内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

1.“工学交替”实习实训模式

2.“校中厂、厂中校”的教学工厂模式

3.“订单培养模式”

4.“教学—科研—开发”三位一体模式

四、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一)我国企业参与校企合作育人活动的现状

(二)我国高校参与校企合作育人活动的现状

(三)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存在问题的调查结果

2.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活动存在的问题总结

五、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出现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育人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调查

1.首先,在被调查的企业看来

2.其次,在高职院校教师们看来

3.再次,在高职院校学生们看来

(二)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中的问题的原因总结

1.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定位不准

2.企业参与合作办学成本偏高

3.国家对校企合作的政策支持力度有待加强

4.缺乏校企交流互动的合作平台,企业与高校存在沟通障碍

5.校企合作地位不平等,成本分担不均,影响企业积极性

6.教师队伍职业技能较弱,创新型双师型教师急缺

六、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建议与对策

(一)高职院校方面

1.办出课程特色,开发校本课程

2.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构筑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直系上升通道

3.合理选择协同育人企业,实现校企双方的互利共赢

(二)企业方面

1.与学校科研成果共享,着眼长远收益,以求互利共赢

2.依托专业办企业,突出企业专业品牌战略

3.制定精细精准的合作分工,最大限度降低合作交易成本

4.全程参与合作教学成果的监督评价与验收

(三)政府方面

1.构建系统严密的职业教育体系

2.通过政策驱动促进校企合作的发展

(四)行业组织方面

七、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优秀案例分析

(二)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模式在一线企业的实践研究--以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为例

2.北汽新能源汽车教学体验中心--校企合作项目基本内容

八、结语

(一)研究总结

(二)展望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声明

展开▼

摘要

作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应用技能型人才。因此,大力加快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对于在现阶段继续发挥中国的巨大人力资源优势,进而服务于实体经济,满足实体经济的人才需求,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近二三十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取得了显著进步。而作为一种能够帮助校企双方实现互利共赢的合作形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已经获得了理论界的充分认可和企业界、高校的积极响应。但是,综合来看,校企双方在合作育人方面的规模和效果都有限,“校热企冷”的现象急需改变,总体质量有很大提升空间。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论文框架如下:
  在研究思路上,本文通过分别对部分企业、高职院校以及高职院校学生进行线下或线上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并结合对一些重点研究对象的访谈结果,总结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活动的现状,以及存在的各方面的问题,并根据实际调查结果,探讨阻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育人活动进一步发展的原因,在此基础之上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对策。总的来说,研究者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基本研究思路的指导,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部分对本研究进行结构布局:
  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内容包括论文选题的课题来源、研究背景、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有关概念界定与内涵、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渊源、有关校企合作的国内与国外的研究的现状等。
  第二部分为本研究的研究方法与调查设计。研究方法主要分为文献研究法、调查法、案例分析法以及比较研究法等;调查设计部分主要阐述了调查的目的、调查对象、调查工具以及调查的形式与实施四个部分的内容。
  第三部分主要内容为现阶段国内外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
  第四部分主要内容为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与问题。根据对国内不同地区的部分高等职业院校以及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企业的调查结果,总结和描述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活动方面的现状与问题。
  第五部分是对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出现困境的原因进行总结分析。具体来讲,首先,针对以往校企合作育人活动中企业、学校以及政府等各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详细阐释;然后,再针对相关合作方在校企合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思考其出现问题的原因,并加以详细的总结说明,比如:在校企合作育人方面,仍然持有根深蒂固的传统而落后的观念;校企合作成本分担不均衡;缺乏对各方都有保障和约束力的制度与法律保障;高职院校学生的总体综合素质与技能水平都偏低,教育效果不好等。
  第六部分是对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建议与对策:分别从高校、企业、政府以及行业组织四个角度进行详细说明,并分别从高校和企业两个角度对两个优秀案例进行分析。重点在合作体制机制、合作方式与流程、合作规范与保障、合作成本与权益分配等方面提出针对我国高职院校教学活动中有关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面的改进策略,从而从人才培养模式这个源头上提高我国高职院校的总体教学质量。两个校企合作的优秀案例分别是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和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以调研的资料为基础对其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活动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研究的结果具备更积极的现实参考价值。
  第七部分是结语和展望。包括对本研究的基本总结,以及对校企合作的未来发展的美好展望。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